落笔之前,我想起 台湾作家廖信忠写的《我们 台湾这些年》一书的开头是这样写道:“关于真正的 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从小学语文课里的《 日月潭》到音乐课里的《乡间的小路》、《外婆的 澎湖湾》,从陌生的文字到熟悉的乐曲间,从稀里糊涂到似曾相识的循序渐进去认识 台湾。 台湾对于我的印象而言,似乎离的很近也似乎离的很远,离得近是因为在隔着 台湾海峡有这么一个讲着与乡音那么相似的语言的地方( 潮汕话的根是闽南语),天气好的时候在 厦门甚至可以看到 金门岛;离得远是因为49年解放战争后,两岸开启分治和对峙的年代, 台湾海峡便成了一道长长的的寄托海峡,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便是这种寄 托里的一个缩影。 这次来 台湾前,特意翻看了不少关于 台湾的书籍和纪录片。包括我非常喜欢齐 柏林导演的《看见 台湾》(可惜齐导在拍摄《看见 台湾 2》时不幸坠机身亡,致敬齐导)和侯季然导演「書店裡的影像詩」以及廖信忠写的《我们 台湾这些年》、舒国治舒爷的《理想的下午》、白先勇先生的《 台北人》,从自然到人文到美食对 台湾重新去梳理去认识,但是这也没有很全面的了解 台湾。来到这里,了解得越深入,越发觉得 台湾是如此陌生,如此迷茫与苍茫;但这里“温良而恭谦的人民”却深深地打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