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引用画作均来自Google Art及各收藏博物馆官网,仅供学术交流使用。
从文艺复兴开始,风景作画从传统的给人物画像作背景陪衬的功能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经过古典主义、荷兰画派的酝酿,风景绘画的技术日趋成熟;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19世纪的画坛开始热闹非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百家争鸣,其传世的作品至今依然让人心潮澎湃。
本文将从经典风景绘画入手,鉴赏其理念能给数码时代的风光摄影带来的启示。
本课大纲
1、风景绘画的发展
2、风光摄影的启示
风景绘画的发展
古典主义代表画家:Poussin(法国)、Lorrain(法国)
Poussin 是古典主义画派最著名的代表,出生于法国,但是真正艺术成就的灵感却大多源自其意大利之行所感受的文化氛围。Poussin的画作常见柔和背景,明显受到了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带有文艺复兴风格的烙印;此外,画面很少传递洋溢的激情,更多是让读者沉浸在宁静、肃穆的气氛中。
我这里列举其最打动我两幅作品:《宁静的景色》、《景观与建筑》。
( 现收藏于马德里Prado博物馆 )
( 现收藏于洛杉矶 Getty Center )
相比于前时代人物占据画面主体的作品,在 Pussin 这里,人物已经只是画面中的点缀。油画以冷色为主来描绘自然元素、淡淡的暖色勾勒出人类建筑,最后用高饱和的颜色画出人物形成色彩聚焦,让这个油画既有节奏感,又能保持平衡。
同时期另一位齐名的法国画家 Lorrain 则是干脆大半生都在意大利度过。他毕生致力于描绘意大利的田园与海景,尤其对古罗马遗迹景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描绘。相比于 Pussin作品所呈现的宁静, Lorrain的作品则是运用了光色炫目的画风,来传递抒情的气氛和梦幻的世界,呼唤起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
下面是 Lorrain最有代表性的《示巴女王登船》,讲述的是圣经《旧约》所记载,公元前十世纪示巴女王登船前往以色列拜见所罗门王的故事。相比于历史题材的外衣,这里真正值得欣赏的,是古代雄伟建筑和辽阔大海,在迎日朝霞的照射下显得高贵又激动人心。诗意的颜色衬托下,画面右下方女王走下台阶的叙述性场景,构成了传说中的“梦幻的世界”。
( 现收藏于伦敦 National Gallery )
荷兰画派代表画家:Hobbema(荷兰)、Vermeer(荷兰)
( 备注:鉴于本文主要方便摄影爱好者参考阅读,此处不对“荷兰画派”与“荷兰小画派”做更细致的学术性区分)
在17世纪,荷兰绘画进入黄金时代,形成的画派对整个西方美术发展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伴随着“海上马车夫”经济的欣欣向荣,荷兰不仅成了欧洲艺术、思想的先驱发源地,画家们也开始怀着民族自豪感尝试用写实手法表现祖国的大好风光。除了最负盛名的 Rembrandt ,这个时期,以 Hobbema 为代表的荷兰画派开创了沿用至今的技巧,追求画面透视合理、符合空间逻辑;同时通过细腻表现光线来让画面的色调富有真实感。
下图是 Hobbema 的代表作《密得哈尼斯大道》,描绘荷兰乡村的风土人情是作者毕生致力的主题。在这张作品中,不仅于内容上清晰看见泥泞村路、深浅不一车辙痕迹、神态各异的当地居民等增强现实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在构图上娴熟运营了焦点透视,让画面元素的分布既有美感又符合人眼观察的规律。
( 现收藏于伦敦 National Gallery )
相比之下,另一位画家 Vermeer 则是在世之时未能得到重视,直到去世后两个多世纪,才被后人发掘,被称作“荷兰光的大师”。Vermeer 的绘画一样大多取自荷兰城市的风貌,善于使用蓝色与黄色构建画面的平衡性,传递舒适的生活气息。例如下图《代尔夫特风光》就是典型代表。
( 现收藏于海牙 Mauritshuis )
至此,风景油画的基本技巧与理念基本完备,人类即将进入思想与艺术大爆发的19世纪。在这一百年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轮番登场,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繁荣年代。
浪漫主义代表画家:Turner(英国)、Friedrich(德国)
浪漫主义缘起于大革命之后的法国,随后就风靡全欧洲;摆脱了当时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束缚,重视色彩而将传统的线描转为对轮廓形态的把握,乃至将笔触的痕迹直接保留在画面来展现奔放与动感的情绪。浪漫主义是以动态对抗静止的,是以热烈的主观性对抗死板的客观性。
这里我挑选两位我最喜欢的画家,分别是英国的 Turner 和 德国的 Friedrich的作品来让读者感受这一时期风景油画的思潮。
Turner 被评价为 “英国绘画史上的天才人物”,最年轻的皇家美术协会院士。其风景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绝不忠于客观对象,而是在画笔之下融入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天光水色融为一体,自然界灿烂的色彩、奔放的力量成了导体,通过构建一个动荡不安而又激情澎湃的世界,让读者随之心潮澎湃。
这种理念的极致就是下图《暴风雪—汽船离港》,虽然标题中的风雪、汽船的轮廓都被抽象画而失去了基本的轮廓,但是画师的笔触凝结却让读者有了更身临其境的体验,阅读画作时仿佛自己也能听到海风的呼啸、受到海浪的冲击。
( 现收藏于伦敦 Tate Museum )
同样具有盛名的作品是《红色的利基山》,画面中远景的雪山与云层均以朦脓画笔带过,与近景的清晰人物构建画面的平衡关系,天空的暖色与地景的阴影渲染出了情绪冲突。
( 现收藏于墨尔本 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n)
同一时代德国的 Friedrich 也在探索用风景画传递精神力量的道路,“当你闭上肉体的眼睛,你就能第一次用心灵的眼睛观察你的绘画。”早年的 Friedrich 在哥本哈根美术学院修习,之后回到德国德累斯顿定居。他创作的高峰期是19世纪的上半叶,但是又等了一个世纪,其作品才真正引起艺术界的重视。
我第一次被这位画家的作品震撼到,是阅览其传世名作《两个望月的男人》。画面之中,两个背对观众的男人矗立于小山丘上,面向升起的明月。通过模糊月色的意境,来引发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现收藏于德累斯顿 Galarie Neu Meister )
这里一并附上 Friedrich的另一幅名画《德累斯顿郊区农场》,可以看到画面取景于普通的农村草地,而内容的层次分明、核心来自黄—绿—蓝色系搭配所构建的田园意境。
( 现收藏于汉堡 Kunsthalle )
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代表画家:Rousseau、Corot
其实写到的“现实主义—巴比松画派”,就不得不说——这种理念与技巧很大程度受到上文已经介绍的“荷兰画派”影响。一群热爱风光画的艺术家聚集在法国小镇巴比松,为了得到纯净的自然风格和光线的真实表现,他们尝试在户外写生再返回画室完善细节的方法来进行创作。
这一时期,Rousseau 是现实主义画家最著名的代表。他早年接触过古典主义的学习,但是自从定居巴比松开始,就以新的眼光和自然笔调来尝试记录法国农村的风光。他能够在户外真实写生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构图与取舍,描绘出具有恢弘气质的场面。下图是其代表作《树木景观》,可以一窥其对于光线把握的炉火纯青。画面以简单的场景和颜色,传递着那个时期城市居民对于大自然的向往。
( 现收藏于墨尔本 VIC Museum )
而诞生于1796年的 Corot, 则是趁着年轻时遍游意大利、瑞士、荷兰和英国,直到中年之后才加入了巴比松小镇的艺术家群体。“艺术就是,当你画风景时,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建立起联系。让画面既要源自现实,也要服从于自身的感情。”Corot 也的确在用自己对色彩的独到驾驭能力,来构建自己的诗意画面。其最大的特点来自大量使用褐色与灰色色调,让灿烂的阳光披上宁静的情绪。
( 现收藏于帕萨的 Norton Simon Museum )
印象派代表画家:Monet(法国)、Gauguin(法国)、Cézanne(法国)、van Gogh(荷兰)
说到印象派,一个绕不开的梗,就是19世纪巴黎一年一度的“巴黎沙龙”。当时以学院派代表 Bouguereau 等人深受权贵青睐,把持着艺术乃至商业领域的主流话语权。他们举办的沙龙活动能够吸引整个欧洲的名流、商人前来,其对新人投稿的收录结果决定了当时很多青年画家后半生是衣食无忧还是穷困潦倒。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的中期—上文中提到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画家轮番挑战,有的画家靠精美的作品来倒逼沙龙主办方接纳自己,有的画家在沙龙举办地对面开个人画展来打擂台。直到有一年,沙龙的主办方玩脱了,一口气将4000多位年轻有为的画家拒之门外,惊动了当时的法国皇帝 拿破仑三世。。。于是皇帝出面,额外组织了一次“落选画家展览”。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Monet的《日出.印象》,由此“印象派”的名字诞生。
( 现收藏于墨尔本National Gallery of Australian )
印象派一定程度上脱胎于现实主义,在户外写真、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引入了更新的技巧。他们讲究现场高速绘画,用细碎的笔去描绘光影、把握瞬间的气氛。画面没有古典主义的细致、逼真,但是具有感染力。他们放弃了传统的透视关系带来的近似3D的效果,而是更在意用色彩、光线模拟一个持续的动态时间。这种手法最佳的代表, Monet 作品中表现最佳的是《干草堆》。
( 现收藏于波士顿 Gallery)
印象派形成之后,真正集大成者是后来被称为”印象派三杰"的 Gauguin、Cézanne、van Gogh。因为三位太过著名,额外的介绍也会显得多余,所以我这里单独摆出 van Gogh 的《星夜》在此镇楼。
小结
回顾风景油画的变迁与发展,其实伴随着的是两个历史的进程:
随着经济的繁荣,油画从宫廷贵族转变为面向普通市民阶层;
技术的发展改进了画笔和颜料的工艺,让画家有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古典主义时代,风景油画开始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并且萌芽了层次关系、颜色把控理念的雏形,但是绘画的主题依然以传统宏大叙事为模板;
荷兰画派承上启下,既进一步完善了透视关系、空间逻辑等技巧,让画面更加栩栩如生,又在主题上开始引入日常城市生活的画面;
19世纪的风景油画开始大放异彩——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派先后涌现,推陈出新、各领风骚。
风光摄影的启发
数码时代的相机,让更多人避开繁琐的绘画流程,可以快速记录壮丽的风景。后期软件的普及,也让摄影师可以轻松进行画面色彩、光影的调整和乃至二次构图。那么,沉淀了几个世纪的风景油画艺术,能给风光摄影带来哪些启发呢?
我归纳为三个方面:
构图上,注重层次和引导;
色彩上,强调平和与聚焦;
取景上,追求意境的塑造。
构图—注重层次和引导
风景绘画的画家在安排构图时,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如何让二维的画作展现出三维的世界,就是注重前景—中景—远景的遮挡与衔接,体现出层次感。此外,合理利用透视关系、驾驭”近大远小”现象为己所用,也是实战中屡试不爽的技能。例如下图,拍摄于 新西兰Taranaki,就是典型的三分画面,又利用透视把前景中平凡的小水池拍出了具有张力的效果。
另一方面,如何将分散的层次在画面中有互动和视觉上的凝聚,就要依靠引导线来进行串联。绘画中作者可以靠控制笔触的轻重、颜料浓厚来塑造引导关系,而风光摄影则可以在前期拍摄中就寻找车轨、水流等元素,再利用后期技术比如D&B进行强化,一样能贯穿全图。
色彩—强调平衡与聚焦
好的绘画作品中,颜色搭配既能实现画面平衡、塑造意境,也能起到强化焦点的效果。例如下图,拍摄于海南的海景。这种颜色搭配是我较为常用的策略:大范围的冷色构成了背景融合色,而少量日出时的暖色则承担了聚焦色—两者合力让画面的视觉平衡。
除了色调上的冷暖,颜色本身的明暗也能完成视觉聚焦的操作。下面的照片拍摄于四川色达佛学院:同样是红色为主调,小面积的高光在集中在画面左下方的重心处,而大面积的阴影成为背景。两者构成的层次与空间逻辑相符,可以加强画面的景深。
取景—追求意境的塑造
抛开上面长篇累牍的技巧性论述,最后我想回到风景油画和风光摄影的本源,即:创作者对自然本身的热爱。作为风光摄影师,既要有足够的激情,忍受疲劳、艰辛乃至有时候承担户外活动的风险,去探寻人迹罕至的美景。我最难忘的一次拍摄经历,就是在 新西兰 Muller Hut营地为了等候一个好的库克山日出,宿营蹲守四个日夜,直到干粮耗尽、接近放弃的那个清晨,才遇到漫天火烧云。
此外,也要有善于观察光影的眼睛。在旅拍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去当地农村乡间捕捉平凡的小景,其随着光线变化会被渲染出不同的色彩。如果能遇到合适的意象,一样能拍出彷如田园油画的场面。
总结与推荐
本文之中,我尝试了用尽可能简练的文字和代表性的画家名作来梳理风景绘画的发展历史,并提炼出不同时期画家创作手法和理念的变迁。进而引申到数码时代的风光摄影,我们能够从前辈的思想中汲取构图、色彩和取景上的经验。
因为篇幅有限,我在文末列举一些值得推荐的书籍,其实也是撰写本文的参考资料。如果读者有更深层次学习的需求,可以自行阅览。
1、《艺术的故事》——Gombrich(贡布里希)
这是对西方美术发展历史最为入门的介绍,完全可以当小说看
2、《剑桥艺术史》
共7卷,从希腊、罗马时代到20世纪主要艺术家、艺术品的汇总。不过这种大部头的书籍,更适合当作工具书去有针对性的查阅,全篇阅读意义不大
3、《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蒋勋
蒋先生是台湾知名画家和作家,这本书写的也非常深入浅出,而且不像上面的翻译书籍,会有文化的隔阂。
4、《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作品,之所以跟上面列举的学术性著作并列,在于其主人公的原型就是后印象派大师 Gauguin,通过作者的笔法可以一窥艺术家创作的心境。
往期干货:
下期预告:银河摄影的系统知识
基础天文知识
常用软件网站
必备摄影器材
现场操作技巧
后期修图思路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