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原
怀疑,游离,荒诞,可能,超验,隐喻,等等等等。观看王轶庶的作品时我脑中会冒出很多这样的词汇去形容。但文字的描述再多也无济于事,真管用的话,学中文出身的王轶庶早就使用文字而不是摄影了。
我们拍照片,看照片,心怀的也许就是与上帝相同的执念。相信总有一些难以名状的东西,它不在图像里,它却可以通过图像传递。
Q:您大学是学中文的,后来是怎样机缘开始接触摄影的呢?
A:我的母校是西北师范大学,我在大学期间经常跟美术系的一起玩。到大三的时候开始摸相机,才发现自己似乎对影像很敏感,后来再仔细回想,意识到自己其实从小就对图像感兴趣,过了很多年还记得小时候那些老照片中的细节。
Q:那么学中文这个经历对您的摄影有没有什么帮助或影响呢?
A:这个也是因人而异的,但就我本人而言正好相反。摄影在我对文学认知水平的提高上的帮助要远多过文学本身。我学中文时作为学业需要看很多文学作品,在没有接触摄影的时候,我看那些书也有一些自然而然的理解和判断,但当我真正开始接触摄影之后,很多文学书看不下去了,好的摄影乃至艺术讨论的问题要高远得多。当然摄影和文学一样,有很多应用和分类,有鸡汤文学就有鸡汤摄影。
我觉得照片拍得好的人,没有一个文字写得不好的,至少比大多数写字的可爱
因为很多拍照片的人其实是迫不得已才会张嘴说话,还嘴笨,但没什么废话,比较质朴,这就要比文学那种抒情的东西要来的有力得多。
Q:您经常强调照片的片段特征,它是眼前繁杂世界的一个细微片段的抽取。它并未讲一切,但其背后却可以蕴含大量信息。通常您会用多长时间去观察一张照片呢?特别是在泛读式的浏览中发现一些非常感兴趣的照片时。
A:对不熟悉的作者,照片应该还是要看整体,了解他这人的思考观察方式和说话方式,然后才会流连在具体的某张照片上,一个厉害的摄影师得有一种特有的气质和气息,这个没法靠单张。
Q:那么这种有气质和气场的摄影作品会否引起您深远而无限展开的思绪呢?在您创作时,会不会有意地用一些方式鼓励人们去展开联想与思考?
A:照片的欣赏和理解也是双向的,观者和作者得大体在一个频道上或者大家都是全频道,摄影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开放的,但这事除了天性的感知力外也需要个历练的过程,我也还在摸索。关于你说用什么鼓励或调动观众,这个不好说,个人作品这块我首先得满足我自己。照片这口井必须够深,一眼看透的照片不解渴。
Q:您曾说摄影与生活非常相似,需要靠直觉,而凭直觉去做的事情更诚恳。生活中您是怎样的呢?会凭直觉做事,还是深思熟虑再去执行呢?
A:生活中的我比较矛盾,有些事特别拖,收快递时又跑得飞快…很多事我深思熟虑也想不清楚,拖到事到临头了随便选一个吧,经常这样。
Q:您会去概括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情吗?会事先预设要拍什么不要拍什么的思路吗?
A:我还是挺着迷拍照按快门这个事,在现在丰富的摄影表现方式里有些按快门已经不重要了,有些也玩的挺好看的,还是看最后的成品吧,总体我是一个对摄影持开放心态的人。
Q:当您看到并拍摄一个事物的时候,会否也去时常思考超越其本身日常或常规身份的另一面呢?
A:我认为好照片其实是会赋予一个事情新的意义或新的状态。
Q:您的工作是摄影记者,特别是新闻媒体会需要内容指向性非常明确的照片,而您的个人作品似乎正好相反。
A:我觉得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状态,职业上如果归纳的话,我其实拍摄过很多主题,这些都是工作了,而我愿意作为个人作品的部分,就不愿意给自己规定方向或主题,包括近些年我把这些作品结集,出版,展览,我都不会做任何限定,但其实,它们也都符合我的特质。
Q:但实际上,您在这两方面能够分得很清楚并作出很好的平衡,您既是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
A:这大概因为我是双子座吧(笑)
Q:街拍已经成为很多摄影师的第一步,您觉得为什么很多摄影师喜欢街拍?街拍在现在的摄影语境里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A:我觉得街拍的摄影师都是真心喜欢拍照这件事的,而不是把拍照当成工作或任务,我见过很多职业摄影师只有进入工作场合才打开摄影包的。拿起相机,出门,拍照,拍所有他认为值得拍的,这是比较朴素的爱摄影。
现在的摄影语境是什么?是人人都是摄影师吗?如果是这个前提也没什么,人人都认字会写字,但不是人人都是作家。
Q:作为导师,您期待看到什么样的作品?您挑选参加“街拍工作坊”的摄影师标准是什么?
A:谈不上导师,很荣幸图虫选择了我,就是和大家一起玩,毕竟我们喜欢的是同一件事。当然想看到好的作品,但怎么描述这个好有点困难,摄影本身就是个没标准的事,在我的个人分类里其实也没有街拍这个类型,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拍照。摄影有意思在于摄影师的“看”有意思,街拍拍出新意或个性真的挺难的。
Q:这次(上海)站工作坊,您准备和摄影师交流哪些问题?您会给他们分享哪些内容?
A:摄影师和摄影师讨论,我觉得还是围绕照片才好说,就是大家在一起看照片,谈照片本身,当然问题也会延伸。
由王轶庶带领的“街拍中国”上海站工作坊名单即将公布,想看看导师选择谁来参加工作坊?请各位街拍小伙伴持续关注。
王轶庶个人展览“可能”将在将于7月2日在CIPA画廊(北京)推出,将呈现艺术家2003-2015跨度十余年的作品,欢迎北京小伙伴约起来。
展览名称:“可能”王轶庶个展
策展人:姜纬
开幕 2016年7月2日 15:00(周六)
展期 2016年7月2日—8月21日
地点:希帕画廊(北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草场地红一号院 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