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对营老爷的队伍抬着神像从堤上走过。(正月十七窑美村周厝)

对祭祀的虔诚和投入是潮汕人在过年期间举行各种民俗活动的内在动力,同时身体力行地参与进来。如果没有对神明的极度虔诚对信仰的坚持,那么一切都会索然无味,各村也不会投入如此规模的人力财力物力来举办活动。

在走街串巷时候,我被这对优美的书法门神所深深吸引,笔法浑厚有劲,与古朴的木门相得映彰。郁垒神荼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两位门神,一个叫神荼(“shēn shū”),一个叫郁垒(“yù lǜ ”),代表着普通劳动人民一种消灾免祸、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但在这里并没有任何门神的画像,而以书法对联的形式直接了当地书写出来(正月十九,汕头澄海冠山)

游神的大队伍所到之处,都有鞭炮锣鼓相迎,震耳欲聋的声音在狭窄的道路里回响,每当你不知道队伍巡游到哪里的时候,不需要问人只用跟着铺满一地的炮竹碎就可以寻觅到踪迹。(汕头澄海区上岱美村)

游神所到之处,虔诚的村民纷纷出门相迎,带上自己对新年的期望,跪在老爷神像前再将香火插满神轿,每一根香火都代表着一份心愿同时也是对神灵的敬畏(正月廿二日上社村)

正月初六,汕头澄海区前沟乡举行游神,一名西乐乐队成员正在演奏。游神队伍除了由年轻力壮男青年抬着的“老爷”像走在中间之外,有时会请来乐队、英歌舞队、布马队前来助兴“恭迎圣驾”。

“营老爷”时游神队伍中走在前列的还有担着花篮的女孩,他们都由村里精挑细选出来,由未成年少女担花篮已是一种风俗也代表着整个村的形象,同时也是潮汕地区农村的传统。游神时经常是从早上一直跟着队伍走到中午或者下午,许多母亲担心孩子体力吃不消所以也一直陪同走完了全程,同时忙着擦汗递水,在这每年一度村里的大事里没有人有过多的怨言。(正月初六,汕头隆都)

通常一旦村里举行游神,不仅全村上下万人空巷,在各家各户前点燃鞭炮迎神,就连隔壁村镇的亲戚朋友也有前来围观相聚,观众挤满了游神队伍行进路上的空位等待着。(正月初六,澄海前沟乡)

一名参加游神队伍的女孩,她所在的小学由老师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仪仗队走在了队伍的最前列(正月十一,潮州市潮安区阁洲二村)

鞭炮阵仗刚打完,一名扮演“牧童”的青年站在鞭炮碎边。牧童表演时,牧童多方戏耍舞鸡,由牧童手持大笛子唤出由人扮演的舞鸡,舞鸡随音乐锣鼓翩翩起舞,先后表现“悠游沐浴”、“翩然戏水”、“专注觅食”、“安恬舔虱”,富有潮汕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农历初七汕头澄海区上岱美村)

表演“麒麟舞”的队员正在休息,只露出了身体的一部分。麒麟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祥瑞太平。潮汕人崇拜麒麟,多是对“麒麟送子”的信仰。民间认为此神兽无种而生,专司送子之职,乃稀世珍物。潮汕民间男女嫁娶,不论寨门、祠堂门、厅门、家门的门楣上,都要贴一张“麒麟到此”的红纸条,既有表示吉祥如意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祈望新娘早生贵子。(汕头澄海区上岱美村)

农历正月初八的凌晨三点到清晨,汕头月浦镇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赛大猪”民俗活动。“赛大猪”风俗始于明代,相传明代潮汕地区常常发生鼠疫,为了挡灾,月浦镇村民便把大猪当做“祭品”,祈求消除厄运以保平安。按村里习俗年满24岁的男青年就是“丁头”,那么他就要参加本年的“出花园”仪式(月浦镇的成人礼),主要仪式内容即“出丁头,摆大猪”,哪户人家有了“丁头”,就要出一头大猪参加祭祀。“丁头”无论身在何方,这一年都应回家参加仪式,通过比赛纪念自己的成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潮汕人思乡之情的一种体现。
正月初八这一天的凌晨半夜,村民就会把自己家的大猪抬出来一起放在广场上比拼大小、装扮,看看谁家饲养得最大,看谁把猪打扮得最漂亮。大猪被打扮得喜气十足,嘴含橘子插满头饰,背上更驮上一只羊。(汕头月浦)

在赛大猪最后一个环节,一只五六百斤重大猪便由七八个大汉扛着,以一种势不可挡唯我独存的气势在人群中冲开去, 伴随围观群众的呐喊助威声中狂奔跑回家中,以此寓意新年和睦,人丁兴旺。(汕头月浦)

“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潮剧”,在潮汕游神赛会中,为了让“老爷”欣赏地方文艺,也为了助阵节日的气氛,当地人常在祠堂对面空地搭建舞台,邀请潮剧戏班子现场演出。拍摄月浦赛大猪现场等待大猪展示的间隙,我拜访拍摄了爱群青年潮剧团的后台演员,无论台下有无观众,即使今天的主角不是他们,演员们也照样认真地准备着下一出戏。(汕头月浦)

潮剧《荔镜记》中唱到“一轮明月挂高空,万盏花灯照眼红。街上行人如潮涌,鱼灯队队赛游龙”。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空中,而人间则万家灯火,金碧辉煌。元宵节在潮汕人眼中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元宵游灯,是人、灯以及神三位一体的游动,一般人们会提着灯笼过街穿巷,每逢正月十六晚,磷溪镇溪口乡却有一种独特习俗“穿蔗巷”:人提着灯站立不动,而只有神和抬神的人在游动。溪口盛产甘蔗,祖辈习惯用甘蔗挂灯笼,希望生活像吃甘蔗一样越吃越甜蜜,也取甘蔗“节节高”的美好寓意。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无论老幼妇孺沐浴更衣,吃过晚饭后先上祠堂祭过祖先,拿出早已精挑细选的一枝枝乌黑亮丽带着叶子和根的“乌腊蔗”,上面挂着自家宗族姓氏的小灯笼,点亮了蜡烛,不约而同聚集在“七圣夫人”妈祖出游必经之路,于是在村巷两旁便会形成一条绵延不绝长长的“蔗巷”,近千村民组成的游行队伍“穿蔗而过”。

乔林乡的烟花火龙闻名已久,独特而震撼的表演方式一直令我心驰神往,并且这是我第一次用手机的方式来拍摄,对这晚的烟花烧龙更加期待。乔林烧龙的故事由来已久,相传明朝末年,盗寇蜂起,屡犯附城村寨。古乔(即今乔林)人英勇抵抗,多次击败匪寇的围攻。有一年,村民制作龙灯,以民间舞蹈艺术的形式庆祝击退匪寇的胜利,后逐渐衍化为过年贺岁民俗活动,表达乡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并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林每个村一次烧龙时为2龙,8鲤鱼,2凤,8棵烟花树,同时现场还布置了巨大的烟花瀑布,烧龙时全场鞭炮齐鸣烟火齐放,震耳欲聋之下舞龙队员赤膊擎着火龙奔跑如飞,当晚整片乔林同时沉浸在一片火药硝烟里。(正月初十乔林乡)

烧龙间隙穿插着烟火表演,几十个烟火和炮竹同时燃放,照亮了整个天空。在现场维持秩序的队员都戴着一顶手编的斗笠,头顶插着一株象征平安的叶子。村里人十分热情好客,也赠予我一顶斗笠以保证拍摄时的安全,同时还在斗笠里夹杂着一个“老爷符”,对神明的虔诚无时不刻地围绕着生活中的每处细节

烧火龙时烟火腾起巨大的烟雾,观众纷纷拿出手机相机拍照,大抵这也是一种现代生活与古代民俗最直接对话的形式

江东镇独树村“走老爷”和“格老爷”,走老爷和格老爷是江东镇独树村的过年民俗活动(正月十一、十二)。“走老爷”(潮汕人也称之为走庵)也就是村民抬着老爷赛跑; “格老爷”是营老爷活动中最激烈的部分。
营老爷的队伍在村落间周游一圈后将神像送归庙中途要通过一个狭窄的大门口,此时要看哪一方抬轿的神跑得快,所有抬老爷的轿子并排在村广场上整装待发,在出发前先“辑老爷”(潮汕语,意为上下猛烈晃动神像轿子),以大红炮鞭炮声响为号令出发,在进入门口时同时抬着轿子转三圈,然后比赛谁能先跑回老爷宫,据说速度快者将会得到神的称赞。而此时不同轿子之间会挤兑,支持各方的观众路人也纷纷参与进来这个角力的漩涡。

等待出发的营老爷队伍(正月十一,阁洲二村)

在过去宗族精英们长期协调维持着中国乡土的秩序,潮汕地区尤为注重宗族和血亲。在潮汕地区的乡村里,还到处存在着被宗族影响着的老人组(潮汕民间的“老年人协会”)。(正月十七窑美村周厝)

老人组的长辈由当地有威信的老人组成,每每在村级事务中发挥作用,而到了过年游神活动的时候,都会换上新的衣裳走在队伍的前列,接受众人的祝福与尊重。(正月十七窑美村周厝)

几个潮剧戏班的演员没有演出的工作正在树下聊天,看见我在拍照便开始逗乐起来。在游神赛会中,为了让“老爷”欣赏地方文艺,也为了助阵节日的气氛,常在祠堂对面空地搭建舞台,邀请潮剧戏班子现场演出。潮剧选段多以脍炙人口的剧目,如《洞庭青天》、《狸猫换太子》等。有时若场地所限,也会以潮州铁枝木偶戏“纸影戏”又称小型潮剧代替。

鳌鱼舞,流传于汕头澄海等地,此刻它正趴在地上“歇息”。鳌鱼舞的创作题材来自古代神话传说,鳌鱼是神话中的精灵动物,龙头鱼身,在过年民俗活动中经常能看见它表演的身影(正月十七汕头冠山赛大猪)

英歌舞以前在潮汕地区农村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而举行的一种舞蹈仪式,而今则演变为庆祝喜事的活动,源可追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队英歌舞完整应有108人,意在表现梁山泊好汉劫富济贫的典故。英歌舞融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刚劲、粗犷是我最喜欢它的原因。(正月十八,汕头南澳)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长的圆木棒,称为“英歌槌”。(正月十八,汕头南澳)

一名持旗的英歌舞队员正望向我的镜头(正月十八,汕头南澳)

站在海边的英歌舞队员(正月十八,汕头南澳)

“营老爷”时游神队伍中走在前列的,除了标旗队,还有担着花篮的女孩。由未成年少女担花篮已是一种风俗也代表着整个村的形象,同时也是潮汕地区农村的传统。

近处游神队伍中的渔船模型与远处港口的船只交相辉映。潮汕文化是“海”的文化,潮汕人天生就面对大海长大,对远方的探索充满向往(正月十八,汕头南澳)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作为距离汕头市区最近的海岛南澳岛,岛上居民游神时候甚至把渔船的模型也推了出来(正月十八,汕头南澳)

汕头澄海区盐鸿镇盐灶乡,每逢农历正月廿二,是澄海盐灶村特定的拖神吉日,拖神是盐灶乡的奇特民俗,当地人称“抢老爷”,这种习俗不仅为潮汕各地所罕见在全国也是独树一帜。盐灶拖神相传由来已久,乾隆年间一渔民捕鱼捞获一尊神像,形象森严威武十分令其害怕所以随手甩掉,后又再被捞上来,他只得对着神像祷告“若能帮我捞得满满一篓鱼虾,就带你回去”,当天果然补获甚丰渔民便把它背回供奉。盐灶有旧习俗,每年游神抬扛神像要拈阄,中阄的人家要安排宴席宴请乡人,而穷人家甚为其所苦。那年,这位渔民恰好中阄,游神日子将到,寻思无计心急火燎,埋怨这尊神像没保佑反而害他,一气之下用绳子把神绑起来拖,后又把他踩在泥土里,渔民其后远走“下南洋”。不料当年渔民生意兴隆发财回家,把真相告知乡亲。大家认为盐灶神喜欢拖,越拖越旺,从此约定成俗。(摘自《澄海文史》)

表演结束后就地休息的英歌舞队员。有的返回基地有的则开摩托车回家(正月十八,汕头南澳)

正月廿二日这天下午四时,游行准时开始。村民把神像捆在巨大的神轿上,16人抬着在村里游行,待队伍行至指定的空旷“老爷埕”区域时,众人吆喝着共同猛冲狠撞,各方争相登轿想把神像拖下来。抬神游行的壮汉则拼命护神,而想拖神的人频频出击,双方各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单薄的神像在茫茫人浪中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无助的扁舟,颠簸晃荡摇摇欲坠。现场则锣鼓声、喝彩声、鞭炮声此起彼落,十分老热(潮汕语“热闹”)(正月廿二,汕头盐灶乡)

游行队伍只要通过插着“界线”旗帜的地方则不能再抢夺,平日里至高无上的神明此刻被五花大绑防止被拖下来(正月廿二,汕头盐灶乡)

队伍通过“界线”代表着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胜利,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年轻人在队伍前披荆开道,轿上的人仿佛获胜的将军一般呐喊着指挥着,一切都显得是势不可挡。四周围观的群众同样附和着狂欢,每个屋顶、楼顶甚至墙头,只要是稍微高点的地方都站满了人,人山人海齐声鼎沸,要想在地面站稳脚跟拍照是一件十分困难同时危险的事情(正月廿二,汕头盐灶乡)

游神用的轿子加上神像通常都十分沉重,加上站着的人员有的重达三四百斤,只有好几个壮汉才能将其扛得动(正月廿二,汕头盐灶乡)

神像四周插满了香火,就像一个瞪大眼睛的刺猬,可见村民对神明的极度虔诚和膜拜(正月廿二,汕头盐灶乡)

潮汕地区对神的崇拜大抵分为自然崇拜、道教崇拜、佛教崇拜、儒教崇拜、英雄崇拜、原创神崇拜等方面,具体有多少神灵存在我也无法统计,但与此同时西方宗教信仰在这里传播已久,盐灶作为天主教传入潮汕地区的发祥地,从最初的传教士到发展为本地人组成的教会精英,不同信仰之间并行不悖。天主教传入潮汕,已有300多年之历史,顺治七年(1650年)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杜士比、丁热力、欧巴泽等到澄海盐灶传教。在进入上社村不久便看见一座精美的天主教教堂,而再步行不远处,就是盐灶拖神的现场,一静一动看起来差异的中西文化在这里并没有什么矛盾,这也是独特的一种魅力。

尚在祠堂中安静停放着的游神轿子,祠堂早已被象征平安吉祥的竹叶所包裹装饰,而轿子全身不停地浇水湿润,四周装好了可供插香火的稻草,两根长硕又结实的圆木显得轿子十分魁梧,等待它的一场狂风暴雨即将到来(正月廿二,汕头盐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