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 在初到重庆之前,我在网上卖到一本60年代的重庆老相册,这本相册是某电信公司的内部档案,对其在重庆的办公大院以及员工宿舍进行了归档。相册共包含了近三百张照片,所有照片的主体都是建筑,档案的整理者在几乎每张照片下面都标注了相应的街名与街号。 这本整理于50年前的相册,自此成为了我在重庆的步行索引。我以照片下标注的街号作为线索,试图重访这些旧照的拍摄地点。很快我便意识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搜寻——很多街道名称已经发生改变,而几乎所有照片上的建筑,都已消失不见。然而,我依旧前往了相册上所标注的目前依旧可以找到的26条街道,寻找相应的街号,并在周遭区域展开拍摄。与此同时,我的拍摄地点还包括其他两种类型的区域:第一类是在近代对重庆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的然而当下已经衰败或已成废墟的三座工厂(二钢厂,九龙电厂,江渝船厂),第二类是几座正在核心地段处于建设中的楼盘工地。 我的意图并非是以一种类型学的方式将过去与当下的图像进行对照,而是通过将拍摄于两个年代、出现在不同媒介(电视以及不同年代的报纸广告)、以及处于不同形态下(建设工地与废墟)的建筑进行并置,并在其中穿插着与建筑相关的人物的图像(肖像、调查文字以及档案资料),以此构建出一系列能够彼此发生对话与关联的图像。我希望这些图像之间可能发生的多重关系可以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络,如同一个万花筒的切面,或许能够映射出这座城市当下(并始终处于改变中)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