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物流的代名词。 早在建国初期,中央就制定了旨在解决农村物资流通分配的供销社体系。1950年供销社正式成立。当时全国各地的物资都比较紧缺,供销社的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当时全国物资短缺的问题,通过协调达到各地物资的平衡。一直到1980年代,供销社承担了中国农村90%以上的物资供销。当时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但是农产品物资比较多,工业品短缺。想要对外销售大米、农作物,就需要通过供销社进行销售,供销社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调配销售。而农村人想要购买衣服、鞋袜、日用品等物品,也需要到供销社购买。在供销社的调配之下,各地的物资分配达到了平衡,让老百姓们度过了最为艰苦的日子。 改开之后,老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富足了,物资供应也不再是问题,供销社的作用就开始日渐式微。1995年之后,供销社县以下体制改制出去。近十多年供销社在农村的末端形式几乎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