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就用过一种宣纸叫腾冲宣,打那时起,我就算是认识腾冲了,但是,真正与腾冲见面是2005年2月,跟朋友陇川采风路过腾冲,虽说在和顺住了一晚,但没有太深的印象。印象比较深是2009年中秋的事,那是一次滇缅公路自驾游的采访活动,在和顺古镇小河边的榕树下与众多的媒体人和摄影家度过了一个美好、开心的中秋节。 我认识腾冲是从宣纸开始的,因为学书画,宣纸自然是要的,徽宣、夹江宣都有用过,但是,夹江宣用的比较多一些是因为便宜,腾冲宣是朋友送的半刀6尺,我所用过的腾冲宣与夹江宣相比,腾冲宣要优于夹江宣很多,且腾冲宣很少有卖,所以,我对腾冲宣的记忆尤为深刻。据了解,早在清代,腾冲人就利用本地盛产的枸皮、仙人掌生产出“观音塘大白纸”(后又称“余宣”),颇受书画界的青睐。当年徐悲鸿大师用之挥毫后,曾称这种纸不仅有“正宗”宣纸的种种优点“正宗”宣纸的种种优点,还有一大长处:作画后别人无法偷揭。70年代末,这一传统产品正式定名为“腾宣”。   文房四宝中的笔墨纸砚,每一样都有讲究。而远在滇西的腾冲,其生产的腾宣那是一段佳话。腾宣的质地、色感、吸水性都是不失为上好的书画用纸,并受到书画界的推重。1941年底,徐悲鸿大师从东南亚取道腾冲归国之时,曾特意买了三驮腾宣带回,并对一位画者称赞说,腾宣不仅有头宣(宣城纸)种种长处,而且还有一个头宣所没有的好处:作画后别人无法偷揭,故他认为作画用腾宣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由此,我一直想看看腾冲宣的做法,之前,我已经采访过西双版纳曼召和孟定芒团的土法造纸,这次朋友邀约龙陵泡澡治病绕道腾冲,得老友保山摄影家协会范南丹主席的介绍去了界头,采访了新庄古法抄纸。 新庄古法抄纸是用一种叫构树的树皮来做的纸,这跟西双版纳孟定古法造纸用的是同一种原料---构树皮。构树,属桑科,落叶乔木,高可达16M,主要生长在海拔1600-2200M左右的山区,是一种再生性极强的落叶乔木,构树皮呈棕红色或灰色,撕开纤维呈绒状,吸潮性强,韧性大,纤维长等特点。西双版纳、孟定土法造纸是浇纸法,而腾冲新庄土法造纸是抄纸法,浇纸是把纸浆均匀地平铺于滤网晒干而成;抄纸是用纸帘把纸浆均匀捞起后再截成一张一张晾晒干。 抄纸的工序:泡料,煮料,洗料,打料,抄纸。树皮先泡两天,用减或者石灰煮,把煮后的树皮浸泡5-6天,清水冲掉石灰然后用木杵研碎,把最细的部分选出来放在一个大桶内用水搅拌成浆,后用一个很细的竹蓆㓎入树浆,然后,上面会粘上一层薄薄的树浆,随后把竹蓆翻扣在一叠纸浆上,之后,再一层层截下来表贴于墙壁之上,干了以后,墙壁上的树浆就成了一张张纸。 我走访了几户抄纸人家,目睹了抄纸的一些工序,由于季节不对,没有看到抄纸全部工序,但却看到了70岁非遗传承人龙占先亲手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