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高原上流动的候鸟——道情 作为陕北民间戏曲之一的“道情”戏在陕北最底层的农村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每逢庙会,无论是人口密集的乡镇村头还是烈日当头的山顶土坡,都能传来那被誉之为九腔十八调的丝丝腔(道情在当地又称为丝丝腔)。 陕北道情是我最近几年接触较多的一个群体,他们多游走于陕北的民间庙会。 对于陕北道情的起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有学者追溯研究,道情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是由最初的道教音乐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这种有说有唱的民间戏剧形式,这种说唱形式,说部为散文、唱部为音乐伴奏的韵文,其唱调被称为道情或道调,这种说法的道情在陕北被成为老道情。另一种说法是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榆林市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据该村道情艺人王儒伦口述,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有山西忻州的道情艺人前来玄武村一带演出,从那个时候开始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来山西道情与当地的民歌相互融合,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表演形式,演变成了清涧道情也称东路道情。 作为源于唐宋时期的陕北地方戏种,道情有过它一段盛行的日子,尤其是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陕北边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用道情的曲调这一形式在米脂编演了反映当时减租斗争的秧歌剧《减租会》,其中一段就是红遍全国大江南北的《翻身道情》。 然而,道情的现状却着实令人担忧。 道情是陕北民间文化里的一个不可缺失的剧种。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道情这种文化生存的土壤越打越少,道情的现状是举步维艰。 近些年来我跟踪拍摄过很多清涧的道情班子,明明、焕焕、吴梅、李艳等等…… 我拍摄的道情基本上都是在榆林境内,多在子洲、绥德、清涧还有延川一带。 一个道情班子一般由二十几个人组成,少的仅有几个人,他们的组成或是家族亲戚,或是一些喜好丝丝腔的周边村民,所唱的也不仅仅局限道情,他们会依照雇主们的喜好,混杂着唱几句秦腔、晋剧甚至现代歌舞。 总之,道情的现状是爱看的人越来越少,喜唱的人参差不齐,流动频繁,青黄不接。 我之所以热衷于拍摄道情,一来道情陕北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来面对日益衰老的民间文化,我不忍心看到它就这样默默地消失。我知道我的拍摄不能解决道情生存土壤衰减的问题,也无法帮助道情在陕北民间生存发展,更不能阻止道情的逐渐消亡。但作为一个热爱陕北、关注陕北文化的摄影者,我迫切的预感到道情消失的时间不会太久,我觉得我有义务把它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哪怕只是多一个人知道了道情,多一个人了解了道情,也就够了。 李建增 图/文 11、搭起的几根木棍组成简陋的舞台,演员和观众近在咫尺(2007年延川柏叶沟)

11、搭起的几根木棍组成简陋的舞台,演员和观众近在咫尺(2007年延川柏叶沟)

1、陕北道情的处境岌岌可危,十来个人组成的戏班在目前的道情队伍中算是比较大的了(2009年延川县永坪镇柏叶沟)

1、陕北道情的处境岌岌可危,十来个人组成的戏班在目前的道情队伍中算是比较大的了(2009年延川县永坪镇柏叶沟)

吴梅,自己组建了一个道情团。她说:清涧大概有二十六七个道情班子,情况都不怎么样,她的团有14个人,演员们挣的都是现钱,有的是按天算了,有的是零时的唱完拿钱就走了,去年她亏损了3万多。(2014年摄于延川柏叶沟)

吴梅,自己组建了一个道情团。她说:清涧大概有二十六七个道情班子,情况都不怎么样,她的团有14个人,演员们挣的都是现钱,有的是按天算了,有的是零时的唱完拿钱就走了,去年她亏损了3万多。(2014年摄于延川柏叶沟)

“妈,我好着了,这几天过的可高兴了……"刚刚来到戏班学唱戏3天的惠燕高兴的给妈妈打电话.惠燕说她是清涧高杰村的人,小就爱唱,学习不行么(没)考上学就在家里停(呆在家)着了,家里人说你听听的(什么事都不干)生(sheng,四声,住的意思)在家里还不如跟上唱戏可,于是她就来到了戏班上(2015摄于年延川柏叶沟)

“妈,我好着了,这几天过的可高兴了……"刚刚来到戏班学唱戏3天的惠燕高兴的给妈妈打电话.惠燕说她是清涧高杰村的人,小就爱唱,学习不行么(没)考上学就在家里停(呆在家)着了,家里人说你听听的(什么事都不干)生(sheng,四声,住的意思)在家里还不如跟上唱戏可,于是她就来到了戏班上(2015摄于年延川柏叶沟)

4、所有的演员在演出的同时还要担负着舞台搭建工作,上上下下全靠一双手。(2016年摄于子长县南沟岔)

4、所有的演员在演出的同时还要担负着舞台搭建工作,上上下下全靠一双手。(2016年摄于子长县南沟岔)

5、山里唱戏不同于城里,没有化妆间,也没有更衣室,男演员似乎无所谓哪里都一样,而女友演员就只能找一个角落对付一下,环境就这样,也没办法。(2015年摄于延川永坪镇柏叶沟)

5、山里唱戏不同于城里,没有化妆间,也没有更衣室,男演员似乎无所谓哪里都一样,而女友演员就只能找一个角落对付一下,环境就这样,也没办法。(2015年摄于延川永坪镇柏叶沟)

6、虽然现在看道情戏的人越来越少,但演员对化妆的要求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松,睡着的孩子放在打开的戏箱里,趁着这个机会演员要赶紧化妆(2008年摄于清涧岳王庙)

6、虽然现在看道情戏的人越来越少,但演员对化妆的要求却不能有丝毫的放松,睡着的孩子放在打开的戏箱里,趁着这个机会演员要赶紧化妆(2008年摄于清涧岳王庙)

7、虽说是小戏,但演员却幸苦异常,这个女演员在后台等待演出的时候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2015年摄于延安万花)

7、虽说是小戏,但演员却幸苦异常,这个女演员在后台等待演出的时候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2015年摄于延安万花)

8、2008年横山姜湾。剧团老板一面照看着行李,一面注视台上演出的情况。(2009年横山姜湾)

8、2008年横山姜湾。剧团老板一面照看着行李,一面注视台上演出的情况。(2009年横山姜湾)

2012年摄于延川柏9、演员和庙会上负责人商讨发电机工作情况。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陕北有很多庙宇还就是修建在山顶,很多地方原先还有电,现在随着留守人员的减少,很多地方已经停止供电了,发动机已经成了戏班子行头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了。(2015年延川永坪柏叶沟)叶沟

2012年摄于延川柏9、演员和庙会上负责人商讨发电机工作情况。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陕北有很多庙宇还就是修建在山顶,很多地方原先还有电,现在随着留守人员的减少,很多地方已经停止供电了,发动机已经成了戏班子行头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了。(2015年延川永坪柏叶沟)叶沟

10、道情也叫丝丝音,音调高亢明亮的板胡是道情里最重要的乐器,拉板胡的人不光是整个乐队伴奏中的灵魂,而且还时不时的要唱上几句(2012年摄于清涧县寡妇坪)

10、道情也叫丝丝音,音调高亢明亮的板胡是道情里最重要的乐器,拉板胡的人不光是整个乐队伴奏中的灵魂,而且还时不时的要唱上几句(2012年摄于清涧县寡妇坪)

12、作为一个演出团最尴尬的就是这样,到了戏开始的时间了,观众却没几个人,像这样戏都开始一阵了,可台下只坐着一个观众,就这样锣照响、戏照唱。(2010年延川永坪柏叶沟)

12、作为一个演出团最尴尬的就是这样,到了戏开始的时间了,观众却没几个人,像这样戏都开始一阵了,可台下只坐着一个观众,就这样锣照响、戏照唱。(2010年延川永坪柏叶沟)

13、一瓶啤酒、一把伞,正午时分,一个老人悠闲的躺在空旷的土坡上听戏。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减少,道情的观众越来越少了(2005摄于年延川柏叶沟)

13、一瓶啤酒、一把伞,正午时分,一个老人悠闲的躺在空旷的土坡上听戏。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减少,道情的观众越来越少了(2005摄于年延川柏叶沟)

14、对喜欢看道情的人来说,剧团的大小并不重要,能不能看见也没什么,关键要能听见那九腔十八调的丝丝腔,大戏大看,小戏小听(2005年延川柏叶沟)

14、对喜欢看道情的人来说,剧团的大小并不重要,能不能看见也没什么,关键要能听见那九腔十八调的丝丝腔,大戏大看,小戏小听(2005年延川柏叶沟)

15、一般的戏都要唱3天,很多时候写戏方不给提供住宿,演员们只能在戏台上打地铺,男的女的就只能将就一下了。(2014年摄于延安枣园曹家沟) (2)

15、一般的戏都要唱3天,很多时候写戏方不给提供住宿,演员们只能在戏台上打地铺,男的女的就只能将就一下了。(2014年摄于延安枣园曹家沟) (2)

16、山里的道路狭窄、弯道多,加之道情团的条件都很拮据,因此演员们一般情况坐的都是稍大一点的农用三轮车。(2012年摄于绥德合龙山)

16、山里的道路狭窄、弯道多,加之道情团的条件都很拮据,因此演员们一般情况坐的都是稍大一点的农用三轮车。(2012年摄于绥德合龙山)

17、四个庙会上戴着怪异眼镜的孩子在镜头前摆起姿势拍照。这几个孩子对身后演出的道情戏没有一丝的兴趣,他们说现在电视上好看的节目可多了,谁还看道情了(2004年摄于延川永坪镇柏叶沟)。

17、四个庙会上戴着怪异眼镜的孩子在镜头前摆起姿势拍照。这几个孩子对身后演出的道情戏没有一丝的兴趣,他们说现在电视上好看的节目可多了,谁还看道情了(2004年摄于延川永坪镇柏叶沟)。

18、在庙会上奔跑玩耍的孩子。以前在庙会上能见到很多的人,人们在敬神许愿之后会汇集在戏台前,看道情是赶庙会最重要的事,然而现在赶庙会的人少了,看道情戏的人就更少了(2004年摄于延川县永坪镇柏叶沟)

18、在庙会上奔跑玩耍的孩子。以前在庙会上能见到很多的人,人们在敬神许愿之后会汇集在戏台前,看道情是赶庙会最重要的事,然而现在赶庙会的人少了,看道情戏的人就更少了(2004年摄于延川县永坪镇柏叶沟)

19、起风了,戏散了,看戏的人都走了,卖小商品的夫妻人收拾东西下山回家。(2003年延川永坪柏叶沟)

19、起风了,戏散了,看戏的人都走了,卖小商品的夫妻人收拾东西下山回家。(2003年延川永坪柏叶沟)

20、道情,就像高原上的一道流动的风景,伴随着陕北高塬上的百姓一年四季,风霜雪雨,春夏秋冬(2006摄于延川柏叶沟)

20、道情,就像高原上的一道流动的风景,伴随着陕北高塬上的百姓一年四季,风霜雪雨,春夏秋冬(2006摄于延川柏叶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