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在群峰耸立,气势磅礴的康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可是,这一个伟大的民族,聚居在大凉山的部分,在当时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落后,还是一个尚处在奴隶社会的民族。由于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一贯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彝族军事上征剿,政治上歧视,经济上掠夺,文化上同化,使彝族人民遭受了深重的苦难。狡黠的汉族商人经常利用彝族人民的朴实诚恳,对他们进行欺诈和剥削;国民党军阀的军队又经常对他们进行:"剿讨"和抢掠。这一切,都引起了彝族人民对汉人的猜忌和敌视,种下了极深的成见。他们特别反对汉人的"官兵"入境。显然,在当时要他们能够很快地从本质上理解红军是什么样的军队,理解共产党与国民党有本质的区别是,是很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要顺利地通过这个地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担任红军先遣队任务的刘伯承、聂荣臻肩上的但子有多重,可想而知。为了争取时间,又必须要经过大凉山的彝民区。在当时,赖以克服这个困难的唯一武器,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先遣队临行前,毛泽东亲自向刘伯承、聂荣臻指出:先遣队的任务,不是去与彝族群众打仗,而是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争取说服他们,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只要全体红军模范地执行纪律和党和民族政策,就一定能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和同情,彝民不但不会打我们,还会帮助我们通过彝族聚居区,抢先渡过大渡河。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先遣部队于1935年5月21日到达大桥,经过调查研究工作,找好了向导和通司(翻译),于22日进入彝区。先遣部队面临着前有包围,后有袭击的严重局面,红军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决不打枪,于是部队停止前进。经通司(翻译)向彝人喊话、做宣传解释工作,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此来并不打扰彝人同胞,红军刘司令统率大队人马路过此地,只是借路北上。并根据彝人十分重义气的特点,又告诉他,刘司令愿与彝族头人结为兄弟。果基小叶丹见了刘伯承,便要摘牛黑帕子行磕头礼。刘伯承急忙上前扶住说:"大哥不要这样。"果基小叶丹问:"你是刘司令?"刘伯承答:"我是司令。"果基小叶丹接着说:"我是小叶丹,我们大家讲和不打了。"刘伯承即告诉果基小时丹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共产党实行汉彝平等,同彝族是一家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要团结起来去打国民党军阀,以后红军回来,大家过好生活。这样,通过通司和沙马尔各子作翻译,很顺利地达成了协议。于是,刘伯承和果基小叶丹欣然决定,在彝海子边打鸡吃血酒结拜兄弟。次日,红军先遣部队在果基小叶丹的向导下,通过俄瓦彝海子向北前进。红军的后续部队便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胜利地通过了敌人估计无法通过的彝区。"彝海结盟"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红军的爱戴和军民的团结。"彝海结盟"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在彝海,红军还建立了第一只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中国夷民红军沽基(果基)支队。彝海结盟,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在凉山,还有近万名彝族青年参加了红军,凉山和凉山的少数民族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解放后,1955年成立了凉山彝族自治州,1979年凉山州人民政府由昭觉县迁驻西昌。现在西昌市建有凉山州民族体育场、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凉山民族风情园和西昌火把广场等大型设施,彝汉人民平等和谐,过着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