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脉东南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岷江上游汶川县映秀镇西侧,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高山深谷地带,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63公里。东与汶川县映秀镇连接,西与宝兴、小金县接壤,南与大邑、芦山两县毗邻,北与理县及汶川县草坡乡为邻。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达11.8万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7%,灌丛草甸覆盖面积约3.04万公顷,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造成了植物种类与群落的多样性。保护区内有各种兽类50多种,鸟类300多种,此外还有大量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区内分布的大熊猫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除了大熊猫外,还有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小熊猫、雪豹、水鹿、猕猴、短尾猴、红腹角雉、藏马鸡、石貂、大灵猫、小灵猫、猞猁、林麝、毛冠鹿、金雕、藏雪鸡、血雉等几十种珍稀野生动物。 卧龙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1974年3月面积扩大到20 万公顷。198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 心。1983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国家和四川省命名卧龙自然保护区为“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着眼于建设一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目标,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特别是大熊猫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0年至2001年已成功地人工繁殖大熊猫34胎,51仔、成活42仔。2008年汶川大地震,受到较大的破坏,一度将大熊猫迁到雅安碧峰峡饲养。卧龙自然保护区现已恢复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