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都江堰市西门外的玉垒山麓,玉垒山公园西边,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 二王庙原为望帝祠,南北朝齐明帝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临岷江,后依翠岭,南望青城,西连岷山,远近风光十分绮丽,故有“玉垒仙都”的美誉。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刻在二王庙三官殿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广为传颂。 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1925)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建:从乐楼(正山门)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文革期间,否定维护维护封建帝制的二郎神杨戬,捣毁了二郎神像,二王庙前后殿分别塑李冰及其子二郎像。前殿李冰像身着袍服,正襟危坐,手拿着半裹的绢图,凝神沉思治水方案;后殿二郎像草履便服,手执铁锸,英姿勃勃,充满青春豪迈激情。文革后,据史学界考证李冰无子,前殿改塑三官大帝像,后殿恢复为李冰夫妇像。 2008年5月12日,8.0级强震使都江堰二王庙所处的山体局部向岷江一侧下滑,距离中央主断裂带1.3公里的二王庙古建筑群全部受损。戏楼、厢房、52级梯步、照壁、三官殿、观澜亭、疏江亭……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的二王庙,在此次地震中严重损毁面积4000多平方米,部分损毁面积7000多平方米。二王庙的抢救保护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确定了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等8家单位,对二王庙古建筑群进行技术对口支援。整个修复工程非常庞大,工期至少3年。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保护工程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授予的“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修复工程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国家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示范工程”等奖项。 秦堰楼 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秦堰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未建之前,这里是“观景台”,又称“幸福台”,因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3月21日曾站在这个位置,仔细观看都江堰。在伏龙观和二王庙里陈列了这幅珍贵的照片。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尽收眼底,甚为壮观。秦堰楼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一幢现代仿古建筑,但由于其建筑风格与二王庙保持一致,得到了广大游客及文物保护专家的认可,与都江堰景区、二王庙古建筑群浑然天成,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是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遗产名目中唯一的非文物建筑。 在“5·12地震”中,包括秦堰楼在内的二王庙建筑群受到严重破坏。经各方专家论证,舍弃对秦堰楼的修复加固方案,采取拆除原址再建的方式进行重建。新修建的秦堰楼基本保持原貌,依旧为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