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是正月初七,传说中女娲创造人类的日子,即“人日”。对于成都人来说,在这一天祭拜先贤、畅游草堂是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上午,杜甫草堂大雅堂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大家都在翘首以盼着“人日游草堂”这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和诗歌盛会。 “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关注人民生活状况,记录时代社会生活变迁,表达诗人的家国情怀,具有精湛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启示性。”吉狄马加说,“‘人日游草堂’活动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它源于民间,具有较高的群众参与度。成都的老老少少自发在这一天前来缅怀诗圣,反映了大家对杜甫的热爱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敬畏。对先贤的尊崇和热爱是中国文化中美好的传统,这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介绍,杜甫从公元759年到成都,客居浣花溪旁,在近4年的时间内,创作出240多首诗歌,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等名篇佳作。至宋以来,每年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从明清时期开始,“人日游草堂”便成为成都的一大风俗,特别是清代四川学政何绍基题下“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一联后,使得这一活动流传更广。每年这一天,大家便扶老携幼,相偕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吟唱杜诗,赏梅祈福。自1992年杜甫草堂博物馆恢复“人日游草堂”活动后,致力于打造独具草堂特色的新春文化盛宴,成为成都市民新春的重要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