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院新馆2009年落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 1941年四川博物馆建成诞生,馆址在郫县东岳庙。1945年迁至成都皇城明远楼。1949年改名为“川西人民博物馆”。1952年定名为四川省博物馆。1965年迁至成都人民南路四段“苏联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览馆”。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馆新馆建设破土动工。2009年3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正式更名为四川博物院。同年5月上旬,四川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新馆占地88余亩,投资约3亿多人民币,总面积1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达32026平方米,规模是原馆的4倍,展厅数量达14个,展厅面积约12635平方米,包含书画、陶瓷、青铜器、民族文物、工艺美术、藏传佛教、万佛寺石刻、张大千书画、汉代陶石艺术等10个常设展览,还有4个临时展厅,用于举办各类临时展览。新馆还建有可容纳200余人的学术报告厅,用于各种大型会议和学术讲座。 主体建筑采用"门、堂、廊“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构成空间序列,主体建筑围绕“T”形的中庭来组织各种功能,地下层为车库及设备机房,底层为文物库房、修理房,二层为展览区,从室外大平台直接进入。展览区分为三层,第1层设有四川汉代陶石艺术展、多功能厅会议接待室;第2层为巴蜀青铜器展厅、陶瓷精品展厅、书画馆、张大千作品展;第3层是藏传佛教文物馆、万佛寺石刻馆、四川民族文物展、工艺美术馆、百年四川馆。 20i2年春节,四川博物院举行龙年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龙文化的传承,及中华龙腾飞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