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子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有以晋代古刹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等古迹。 街子古镇,五代时名“横渠镇”,因横于味江河畔而得名。古镇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石板路两侧及屋前院后,常年清水不断,因而有“川西水乡”之名。“青城后花园”之称。 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古镇只剩下沿河街子一条街(江城街),便被叫做“街子场”,后来在清代和民国的又几经兴废。街子以诸朝代从风雨飘摇中的青石板路、古老民居和久居住在这里的街子人而出名。 古街区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古建筑6.8万平方米。街道两旁房屋大体根据《清工部法则》营造,以清代中、晚期建筑为主,尚有明代水井等。清末建筑中个别单体有极少欧式装饰。用材小巧、风格朴素,也有是罕见的、雕刻精美的个体。 字库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高15米。塔呈六方体形,分五层,最上面的四层外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 江城街的尽头,就是气势宏大、风格清雅的华阳国志馆。崇州人士常璩所著《华阳国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巨著,详尽记载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物、风俗等。这部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详实,不仅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的重要史料,更开创了中国地方志发展史上的全新局面,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地方志之王。 华阳国志馆正是以纪念常璩为文化主题,艺术再现常璩的著史人生。展馆分为接待区、展示区、收藏室、观景区几个区域,运用多种手法,展示了《华阳国志》中所记载的古蜀风流人物、史志典故、民风民俗、自然山川等内涵丰富的内容。华阳国志馆立足于史实,深度挖掘悠远的历史文化,为街子古镇旅游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 作者常璩,字道将,蜀郡江源县(今四川崇州市一带)人。生平事迹不详,巴氐人李雄、李特在四川一带建立了成汉政权,他曾在这个政权任散骑常侍、掌著作。晋穆帝和三年(公元347年),晋朝派大将桓温南下进攻成汉,他曾劝李势投降,桓温以常璩为参军,随至建康。他的著作除《华阳国志》见存外,其余都佚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