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名成都中医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 2006年6月,四川生殖卫生学院、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成都中医药大学。 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温江校区、十二桥校区、人南校区、汪家拐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达到3.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10余万册;下设19个学院、36个本科专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者600余人,博士、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万人,其中研究生2000余人。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3个,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二级学科16个博士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学校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4个。截至2017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共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31门。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创建于1957年,是三级甲等中医院。现有临床科室30个,医技科室9个,中医特色病区8个。中医五官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眼科学、中医急诊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肝胆病学、针灸学、中医内分泌学、中医急诊学、中医眼科、中医肾病科、中医妇科、中医耳鼻咽喉科、推拿科、中风病、急诊科、传染病、中医眼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中西医结合内科、中风病防治中心、糖尿病防治中心、眼科防治中心、妇科防治中心、肝病防治中心、治未病中心、肛肠科、针灸科、呼吸科、肝病科、心血管病科、脑病科、骨伤科、皮肤科、肿瘤科等。 中医附院门诊部前的园林区塑有中国历代名中医的雕像。有东汉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唐代医药学家、药王孙思邈,东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的全身塑像;有四川出生的:中医针灸鼻祖汉代涪翁,东汉医学家郭玉,妇产科医学家唐代咎殷、北宋杨子健,中医药学著作家北宋苏轼,北宋名医药物学家唐慎微,元明时代著有《韩氏医通》的韩懋、发展中医学的气血论的唐宗海,清代蜀中女名医曾懿的半身塑像。 门诊大楼前有毛泽东主席书写的题词: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