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经度115°59′52''-115°59′31''E,纬度40°21′9''N-40°21′15''N。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 八达岭长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1961年3月“万里长城——八达岭”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确定八达岭关城和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八达岭作为北京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见证,也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贵公重义的民族精神。毛泽东同志民国四十五年(1935年)曾挥笔写下“不到长城非好汉”以歌颂当年英勇的红军战士。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达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