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江西,第一个目标,就是千年傩舞。
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
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据《论语.乡党》记载,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乡人傩,朝服而阼立于阶)。由此典故引申而来,清代以后的许多文人,多把年节出会中的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也泛称为"乡人傩",并为一些地方和寺庙碑文中引用。
傩祭风习,自秦汉至唐宋一直沿袭下来,并不断发展,至明、清两代,傩舞虽古意犹存,但己发展成为娱乐性的风俗活动,并向戏曲发展,成为一些地区的"傩堂戏"、"地戏"。至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农村,仍保存着比较古老的傩舞形式,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江西的婺南丰县的"傩舞",有表现盘古开天辟地的"开山神"、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
傩舞的表演形式与面具的制作,对许多少数民族的舞蹈产生影响,如藏族的"羌姆",壮、瑶、毛南、仫佬等民族的"师公舞",就是吸收了傩舞的许多文化因素和表演手法,而发展成为本民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nw-1
nw-2
nw-3
nw-4
nw-5
nw-6
nw-7
nw-8
nw-9
nw-10
nw-11
nw-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