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山里的山寨。2015年12月,瓦都乡

2. 纯银打制的少女头饰,形式有了新的创新。2015年7月,拖觉镇

3. 纯银打制的女子头饰,全手工打制,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2013年5月, 补洛乡

4. 头戴传统头饰“哈帕”的女子,这种头饰是布拖阿都彝族独有的。2013年7月 觉撒乡

5. 着黑色坎肩“哈波”的女子。2016年7月,特木里镇

6. 头戴传统头饰“奥首”的老年女子,这种头饰是布拖阿都彝族独有的。2013年7月 补尔乡

7. 头戴奥贴,身着阿都服饰,批羊毛披毡的青年男子。2015年6月 拖觉镇

8. 留有天菩萨,手持皮鼓的苏尼,苏尼是彝族的巫师,这样留有天菩萨的苏尼越来越少了。2016年6月 特木里镇

9. 头戴羊毛毡帽子的男子。2016年7月 补洛乡

10. 天气寒冷用查尔瓦蒙头御寒的男子。2015年4月 火烈乡

11. 着传统服饰的女童。2015年7月 补洛乡

12. 手持玩具枪,着传统服饰的男童,玩具枪很受男童们的欢迎。2016年7月 特木里镇

13. 上身着传统服饰的青年男子。2015年7月 拖觉镇

14. 着传统阿都彝族服饰合影的人们。2016年7月 特木里镇

15. 发型时尚的少年,他身上已经很难找寻到彝族元素。2013年7月 县城

16. 穿着时尚,合影的少年们。2015年7月拖觉镇

17. 穿着时尚,合影的少子们,除了头上的帽子,他们全身找不到彝族元素。2015年7月 补洛乡

18. 少年与马。2014年6月 县城

19. 手持索玛花的孩童们,彝族视索玛花为族花。2010年3月 美撒乡

20. 雨天打伞的少年。2016年10月 拉果乡

21. 春耕的人们。2016年3月 乐安乡

22. 用耕地机器耕作的男子,机械化耕作已经慢慢开始普及,远处是新修的彝家新寨。2017年4月 洛古乡

23. 挖土豆的人,土豆是彝族人的主粮。2013年8月 特木里镇

24. 背蕨草的女子。2010年11月 县城

25. 在荞麦地里用传统方式给荞麦脱粒的人,荞麦是主要农作物之一。2014年9月 拉达乡

26. 地边烧土豆的人,土豆是彝族人的主食之一,也是人们劳作最便捷的午餐,一堆篝火就能烧熟食用。2013年8月 特木里镇

27. 割燕麦杆的妇女,在劳作时小孩都会帮妈妈照顾弟弟。2014年10月 拉达乡

28. 用马驮燕麦归家的男子。2012年9月 特木里镇

29. 背荞麦杆归家途中接听手机的女子和他的丈夫,随着信息的发达手机已经走进了彝族人的生活。2014年9月 拉达乡

30. 村口借助风力晾晒、筛选荞麦的人。2014年10月 洛古乡

31. 冬天背木头归家的妇女。2016年12月 火烈乡

32. 制作犁头的男子。2012年6月 罗家坪乡

33. 冬天在水塘边洗衣的孩童们。2015年2月 县城周边村

34. 冬天出行的人们。2016年12月 火烈乡

35. 骑马的男子。2011年10月 俄里坪乡

36. 过河的人们。2014年7月 补洛乡

37. 坐马车出行的人们,马车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2007年1月 补尔乡

38. 坐摩托过河的人们。2013年7月 火烈乡

39. 坐公交车出行的人们,随着发展越来越多的乡镇开通了公交车,极大便捷了人们的出现。2017年5月 拖觉镇

40. 坐马车归家的人们。2010年4月 包谷坪乡

41. 在山坡上熟睡的男子。2014年8月 木尔乡

42. 刚出生的羊羔和主人。2016年11月 拉果乡

43. 繁荣的的集市。2014年8月 拖觉镇

44. 集市里攀谈的老者,赶集天里不仅仅是交易物品,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分享信息的主要场所。2014年8月 拖觉镇

45. 集市里的买卖人。2015年5月 拖觉镇

46. 集市上的流动小摊贩,他们会随赶集地点流动摆摊。2012年8月 补洛乡

47. 路边的小店,主要出售烟酒和零食等小商品。2012年 8月 火烈乡

48. 在塑料布下躲雨的人们。2017年7月 县城

49. 集市上理发的男子。2011年9月 俄里坪乡

50. 赶集去的妇女。2017年4月 特木里镇

51. 手持移动电话,穿着时尚走在村口的青年,这几年很多青年走出家门外出务工,他们接受许多新的东西,时尚的服饰和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的标配。2017年6月 乐安乡

52. 村口的鹅。2012年3月 沙洛乡

53. 冬牧。2017年2月 木尔乡

54. 村口的高音喇叭,村里许多重要的事情都通过广播进行传达。2008年11月 乌依乡

55. 上学途中的孩童,国家推进“两免一补”、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读书已经不再难。2009年5月 补尔乡

56. 教室里的学童。2007年4月 觉撒乡

57. 选村长。2007年12月 拖觉镇

58. 给小孩称重的人们。2007年5月 乌依乡

59. 输液的人们,随着农村医疗保险的大力推广,看病已不在难。2013年5月 联补乡

60. 村口攀谈的人们。2016年8月 地洛乡

61. 彝族年前夕,恰逢一年中的农闲时节,集中在村口休息的男子们。2007年11月 美撒乡

62. 通过几位德高望重的“德古”解决纠纷的人们,德古在族人中有很高威望,许多矛盾纠纷都由他们出面协调解决。2007年10月 拖觉镇

63. 打扑克的人们,扑克在布拖很是流行。2009年4月 合井乡

64. 喝酒的男子,彝族人喜饮酒。2012年 县城

65. 吊着铁丝玩耍的孩童们。2016年10月 拉果乡

66. 手机的世界真精彩,围着父亲的智能手机看视频的孩童们。2016年11月 补尔乡

67. 在机械前抽烟的男子,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种机械走进了彝人的生活。2015年5月 补尔乡

68. 村口电线杆下的男子,随着发展电力已经输送到了家家户户。2016年11月 瓦都乡

69. 建设新家的人们,随着脱贫攻坚工程的实施,人们纷纷修建自己的新家园。2016年9月 火烈乡

70. 在传统瓦板房前合影的一家人,随着脱贫攻坚的实施,这样的瓦板房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2017年1月 委只洛乡

71. 火塘边烤火的孩童们。2016年10月 拉果乡

72. 火塘边作午饭的妇女。2015年11月 木尔乡

73. 看电视的孩童们,电视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已经成为每家标配电器。2016年10月 拉果乡

74. 全手工打制的银饰,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彝族人很崇拜鹰,很多传说与鹰有关。2013年6月 县城

75. 缝制新装,彝族传统服饰工序复杂繁琐,大部分都要靠全手工制作完成。2014年5月 特木里镇

76. 村口用传统方式织布的妇女们。2015年6月 九都乡

77. 人山人海的火把场,火把节是彝族人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之一。2017年7月 拖觉火把场

78. 火把节上的男子和他的斗羊。2010年7月 县城火把广场

79. 着传统服饰的女子,他们将在火把场上表演节目。2017年7月 县城火把广场

80. 火把节上着银饰的女子们,火把节时人们都会穿上盛装。2017年7月 县城火把广场

81. 穿羊皮披毡的男子,除了重要的节日外,这种羊皮披毡在生活中已经非常少见。2017年7月 县城火把广场

82. 火把场上的朵乐荷歌舞表演,“朵乐荷”歌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7月 拖觉火把场

83. 火把节上的赛马比赛。2014年7月 俄里坪火索醉火把场

84. 火把节上摔跤的男子,火把节摔跤活动是彝族男子充分展示自我的绝佳舞台,火把节是彝族人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布拖素有火把之乡的美称。2013年7月, 俄里坪火索醉火把场

85. 火把节上的爬杆比赛,人们争先恐后力争爬上杆顶,拿取奖励。2017年7月拖觉火把场

86. 准备打火把的人们。2017年7月 洛古乡

87. 订婚仪式上泼水的人们。2008年5月 补洛乡

88. 拜年去的人们,彝族年是彝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家家都会杀一头大肥猪。2008年11月 木尔乡

89. 用手丈量超过1个手掌的过年猪肉,彝族人过年以杀大肥猪为荣,越肥越好。2007年11月 县城

90. 请女子巫师“莫尼”看手相占卜的妇女们,每次占卜“莫尼”都要收取适当的费用。2014年11月 补洛乡

91. 作法事的毕摩,毕摩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解放前只有毕摩掌握彝族文字。2011年12月 拉果乡

92. 葬礼上撒发糖果的男子。2015年9月 基只乡

93. 人们聚集在村口集体准备食物,以备葬礼上食用,每家都会参与其中,相互帮助。2016年8月 委只洛乡

94. 准备坨坨肉的男子。2016年8月 委只洛乡

95. 参加葬礼的人们开始分发食物,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仅分发肉食,饮料和啤酒也开始分发。2016年8月 委只洛乡

96. 送葬的队伍,布拖阿都彝族实行火葬。2015年2月 特木里镇

97. 送灵归祖仪式上的灵台和祭品。2007年12月 美撒乡

98. 送灵归祖仪式上毕摩正在点名子孙祭献的牺牲。主人家祭献的羊子都要按照主人家的长幼顺序依次摆放整齐,毕摩会向祖灵一一报出祭献牺牲的子女名字。

99. 送灵归祖仪式上,主人家接过毕摩发下的神枝,数量按照主人家人丁数来发,意味人丁兴旺。送灵归祖仪式不仅是送逝者灵魂回祖源地,同时也是祈求祖先祈求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的一种祈福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