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路,当年是犹太难民主要的生活和休闲场所。 也是提篮桥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夜晚霓虹灯闪耀,这里成了隔离区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红砖房,弧形墙头、精致的拱门经过他们两年多的改造,药房面包房、理发店鞋店、眼镜店和餐厅等鳞次栉比。街道两侧商店林立,每到周末行人摩肩接踵。犹太居民纷纷上街购物、进餐馆。 住在附近的中国人也会沿街摆摊设点,兜售一些日常用品。 老虹口人依稀还记得Marlene甜品店女招待,每天下午用铜制的容器来装着Sahnen冰淇淋;Row饭店花上几个美元就能享用家乡风味的菜;Sidas饭店能品尝原汁原味的维也纳牛排,还有一种叫做dieFeinkost的密制调料,在那些日子里如梦如幻,这里是一种昂贵的享受。。。。 霓虹灯闪耀的背后,烟火犹太人也会从舟山路原住民那里,学到不少家常菜的做法。 坊间传说有位孤老终身未嫁也没有归国。三年困难时期,总能看到她用平底锅做着羌饼。三两五加皮坐在晒台上就着饼喝着酒,高兴时或哼几句人们听不懂的古老犹太民谣,或深邃的双眸含着浑浊的泪花。 图片为舟山路59号当年的房客布罗门塞。 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长的布罗门塞是当年房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六次造访故里,那里有过他青少年时代和传说中的一段最终失败的青涩恋情。 布罗门塞1926年生于德国柏林郊外。13岁时他随父母得益于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人道主义帮助,千里迢迢飘洋过海来上海避难。和父母住进了59号不足20平方米的三楼。 二战结束后,盟国安置跨国难民时,他们举家于移民美国定居在完成学业后步入政界和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