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73号沈石蒂的美术照相馆,沈石蒂身着西装扶着窗沿坐在二楼窗前。 身后的两扇窗户挤了至少有6位外籍男女雇员。 楼下是铃木兄弟摩托车店和宝星煜记首饰钟表店。路边的玻璃橱窗里挂了9张肖像,顶上有块招牌用英文写着“肖像及商业摄影专家”。 这幢六层楼房,几乎没有改变的玻璃窗。虽然经过多次粉刷和翻新,现在的它仍然保持着和老照片的格局。 1902年沈石蒂出生在俄国克里米亚半岛,原名希约马•里夫希兹。1921年17岁孑然一身,跳上了一艘开往上海的英国船。抵沪后为自己换了个名字Sam Sanzetti,学会中文后又拥有了一个名字沈石蒂。《卢湾史话》记载: 沈石蒂最初只能靠在一家照相馆门前摆摊擦皮鞋为生。坊间传说《摄影工作室》的英文杂志在1928年11月题为《那些照片和拍它们的人》的报道中也曾这样描述道: 初到上海的沈石蒂已经是个业余摄影师了,从他还在学校念书时起,他就爱拍照。在他的远东旅行中,他一路拍了不计其数的照片。在他到上海后,照片的一部分被一个当地摄影师偶然看到,后者立即发现了蕴藏在其中的价值并邀请沈石蒂到自己的工作室里来拍照。几个月后,他完全迷上了这份工作。 1927年沈石蒂自立门户,在当时上海照相馆云集的南京路上开设了“上海美术照相馆”。当年照相馆开张时只有外国顾客拍照,后来中国富豪、社会名流、电影明星也纷纷找上门。 沈石蒂通晓俄语和英语,音乐和建筑方面的修养为他接触的名媛淑女、演员舞女、水手各色人等,他的谦逊随和又让他能够去和他们成为朋友。他的生意日渐兴隆,一连在上海开设了4家照相馆。一家在茂名路73号,沈石蒂照相馆。另两处分店地址: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421号,业主先后为Z.J.格拉诺夫(Ghdanff, Z.J.)、D.S.格达诺夫(Ghdanoff, D.S.)和沈石蒂(Sanzetti, S.M.L.),或许就是沈石蒂其他两处分店之一。 “我曾是个优雅而快乐的年轻人。这就是我总是被人簇拥的原因。你看这张照片,我那时候很漂亮,不是吗?而且又很有才干。我一生都在寻觅我内心的幸福。钱财——有也罢,没有也罢——我毫无兴趣。我所寻求的是内心的满足,还有爱。” 上海是个很不寻常的城市,充满了变化和喧嚣。这又是个熙熙攘攘的城市,有骗子,有小偷,有妓女,有奴隶。这还是一个有着无数种色彩和无数种气息的城市,又脏乱,又绚丽。所有东西都那么有趣,那么令人称奇。最火爆时沈石蒂在上海市中心的工作室有11间房子,雇用了31名职员经营店铺。 在上海35年的时间里,沈石蒂拍下了民国风范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的唯美、梦幻的两万多张纹理细腻色彩自然,油画质感的照片,“我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便是在上海,上海是独一无二的,五光十色的,我仿佛能看到她缤纷的色彩,闻到她的丰富的气味……。 1955年公私合营之后沈石蒂在上海的一家英国学校里教授摄影课。 1957年离开上海定居在了以色列。两万多张照片也一度被尘封,被遗忘。 2011年沈石蒂的继子摩西,带着这些已经泛黄的照片找到了以色列驻沪领事馆希望能够代替父亲将这些照片归还给上海人民。 沈石蒂的照片,记录下了衣香鬓影的老上海是从静中养出来的。临花照水自有一种风韵。即便艳丽亦是锦缎上开出的牡丹,底子里还是一团静气。 PS:懿园何肇娅 1912年建成命名为靶子路,1920年改名为福履理路,1943年汪政府又改名为南海路,1945年改名为建国西路一直沿用至今。 建国西路506弄懿园建于1941年由中国农工银行投资建造,姚家祖辈居住于此新式里弄住宅。建筑总面积1.53公顷,弄内共有57个单元混合结构三层楼房。行列式布局,每单元均有庭院,总弄宽6米支弄宽4.5米,便于汽车通行。 每户大都数设有汽车间。整体立面外观有两种式样:一种为西班牙式。西班牙红筒瓦缓坡屋面,窗间柱处有西班牙式绕绳柱;另一种为仿英国乡村别墅式。红平瓦陡坡屋面,为仿英国露明木骨架建筑。 何肇娅嫁入姚铿家居住至今。 民国后一位从旧法租界懿园走来的女人,用多年时光拍摄了N位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女人。 1978年何肇娅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毕业,分配到长宁区文化宫美工组画电影海报,认识了同行淮海电影院美工乔士敏,在电影院的巴黎咖啡厅地下沙龙举办了一个个人展。 她的镜头里面上海女人是一个界限模糊行为扑朔。精致外表的体面下一个人渗透进日常生活里的小小细节,是平淡日子里的小小讲究。 她们有的是巾帼楷模、有的是少奶奶上海卡门,她们优雅地穿行于旧租界古老建筑之间,散发着亦正亦邪的女人香。她们既嗲又娇媚中带傲,吴侬软语中烟视浅笑间,书写着各自不同的人生传奇。 她们和摄影师叠加在一起,几乎就是一部上海女人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