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 《弘治县志》曰: “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故也”如其说法不错,那应是“上洋”地名出现在先,“上海”地名出现在后。 明《弘治上县志·卷一·沿革》中记: 上海县。称上洋,海上,旧名华亭海。当宋时,番商辐辏,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 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泰定三年(1326年),摆府,隶嘉兴路。 天历元年(1328年)复府,仍以隶之。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故也。 古代的地图也大多按“北上南下”绘制(今天更是如此),因此,汉语把“北”称之为“上”,“南”称之为“下”,而华亭海就在华亭县的最北端,于是又被人们叫做“上洋”、“上海”。 上洋”作为上海的别名,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至于上海为什么又被叫做“上海”,旧《志》未作说明,我也未在古文献中找到答案。 清《同治上海县志·卷十·祠祀》在叙述上海城庙历史中收录了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新任上海知县冯彬为上城隍庙牌坊写的碑文,曰: 岁乙未,冯子至海上,例得谒庙。庙故有门,甚隘,司庙者建坊一座,请题,因命之曰“保障海隅”。时有永嘉幼童善大书者至,命书之。 文中“冯子至海上”就是“我冯彬来到上海”,这“海上”就是“上海”。----薛理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