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1900年丁韪良在上海新天安堂发表演说。<br />
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兔矣。次当限制中国乏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南中督抚以保商保土为念,订约保护自是正办。余深望西国政府联络南省整顿北省,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br />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字冠西,号惪三。<br />
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大学。<br />
1850~1860年在中国传教。<br />
1858年中美谈判期间,曾任美国公使列卫廉译员参与起草《天津条约》。<br />
1869年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br />
1885年得三品官衔。<br />
1899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br />
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丁韪良憎恶义和团的暴行,主张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罢黜慈禧太后。著有《花甲忆记》、《北京之围》、《中国人对抗世界》、《中国人之觉醒》等书,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将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br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丁韪良脱下道袍,背上步枪参加镇压义和团抢劫的活动。<br />
庚子年之后,谴责所有主张对中国人宽容和怜悯的人,对于屠杀传教士的人,他认为不存在什么惩处过头的问题。<br />
反思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领略社会的错综复杂性,在中国生活了长达62年之久的丁韪良写了大量的文章与专著向世界介绍中国,他对中国的观察理解与同情,不仅在当时的宣教士中是一个异类,即使在今天读来,其对中国文化理解之透彻至今让人叹服。<br />
《旧金山号角报》曾针对丁韪良的十字军言论特发社论批驳:杀害传教士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得予偿还,围攻使馆得以雪耻,某些人得加以惩处,但是每一个被义和团杀害的女传教士得处决500名中国妇女;每一个殉难的男传教士得用1000名中国男子的生命予以偿还,每一个传教士的孩子无辜被杀得有100名中国孩子用哥萨克的刺刀施以刺刑,每一处遭到焚烧和劫掠的传教士的建筑物得在天津和北京抢劫100处中国房屋才能予以抵偿,如果这样才能清结丁韪良的赤字总帐的话,那么,本报认为:在丁韪良和慈禧太后之间,我们认为新的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更好战和更残忍。<br />
凡是一种理想寄托的,无论什么组织它的伟大,就是在於它的宗教狂热,和那不能容忍的固执精神。他们攻击其他的组织并且坚信著人家都是不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如果理想的本身合理,再加上这种武器,那么这种理想奋斗於世界之上,必定是所向无敌的。凡把压力加在这种组织上,那是为促使其内部的实力提高。<br />
丁韪良是一个背景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各种观点也都在不断地修正和改变,唯一不改的就是他对于中国未来的看好,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爱。 <br />
<br />


1900年丁韪良在上海新天安堂发表演说。
为今之计,当先请皇帝复辟另举西使中之贤者一人,入军机处赞襄新政,则中国可安而后患可兔矣。次当限制中国乏军备,散其营伍毁其制造各厂。南中督抚以保商保土为念,订约保护自是正办。余深望西国政府联络南省整顿北省,须俟太后归政罪魁重惩,方与退兵议和,万不可先退兵也。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丁韪良字冠西,号惪三。
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大学。
1850~1860年在中国传教。
1858年中美谈判期间,曾任美国公使列卫廉译员参与起草《天津条约》。
1869年担任清政府国际法方面的顾问。
1885年得三品官衔。
1899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清末在华外国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国通,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丁韪良憎恶义和团的暴行,主张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罢黜慈禧太后。著有《花甲忆记》、《北京之围》、《中国人对抗世界》、《中国人之觉醒》等书,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将国际法著作介绍到中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丁韪良脱下道袍,背上步枪参加镇压义和团抢劫的活动。
庚子年之后,谴责所有主张对中国人宽容和怜悯的人,对于屠杀传教士的人,他认为不存在什么惩处过头的问题。
反思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领略社会的错综复杂性,在中国生活了长达62年之久的丁韪良写了大量的文章与专著向世界介绍中国,他对中国的观察理解与同情,不仅在当时的宣教士中是一个异类,即使在今天读来,其对中国文化理解之透彻至今让人叹服。
《旧金山号角报》曾针对丁韪良的十字军言论特发社论批驳:杀害传教士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得予偿还,围攻使馆得以雪耻,某些人得加以惩处,但是每一个被义和团杀害的女传教士得处决500名中国妇女;每一个殉难的男传教士得用1000名中国男子的生命予以偿还,每一个传教士的孩子无辜被杀得有100名中国孩子用哥萨克的刺刀施以刺刑,每一处遭到焚烧和劫掠的传教士的建筑物得在天津和北京抢劫100处中国房屋才能予以抵偿,如果这样才能清结丁韪良的赤字总帐的话,那么,本报认为:在丁韪良和慈禧太后之间,我们认为新的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更好战和更残忍。
凡是一种理想寄托的,无论什么组织它的伟大,就是在於它的宗教狂热,和那不能容忍的固执精神。他们攻击其他的组织并且坚信著人家都是不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如果理想的本身合理,再加上这种武器,那么这种理想奋斗於世界之上,必定是所向无敌的。凡把压力加在这种组织上,那是为促使其内部的实力提高。
丁韪良是一个背景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各种观点也都在不断地修正和改变,唯一不改的就是他对于中国未来的看好,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