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br />
1849年江南地区洪水泛滥,来徐家汇的难童很多,徐家汇本地居民无力食养,便将难童送至徐家汇天主教堂,请求徐家汇司铎设法收容并施教育。教士们见他们俊秀可教,时任徐家汇耶稣会院长的晁德莅慨然允诺,即拨茅屋数间,以充教室。<br />
1850年改临时收容为有组织的教导,成立学校取名徐汇公学,由此形成了徐汇公学的雏形。<br />
1878年旧校舍不敷应用,决定建三层大厦一所,后加高一层,即今之老校舍,接着又建西校舍二层上层为教员宿舍,下层为教室。<br />
1905年,学校为提倡体育,又新辟运动场,即今之大操场。1904年2月,学校因教外学生急增,故设上、中、下三院,实行分院管理。上院、下院授内生,中院课教外生。上院生有宗教活动,修养身心;教外生亦组织讲学会,后改“规勉社”。学校因而实行分层次的宗教教育与学校文化教育。学生毕业后,送震旦学院或外洋大学进修深造。<br />
徐汇公学因奉耶稣会祖圣依纳爵为主保,亦称圣依纳爵公学。这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历年主持校务的,大多为法意两国的神父,学校的内部组织及其管理方法,除具有耶稣会学校的风格外,还带有浓厚的法意两国教育制度的色彩,这是与当时国内学校不同的.徐汇公学使用耶稣会公学章程,学校专收男生,为寄宿制男子学校。<br />
1931年教会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办理立案,易名徐汇中学。<br />
1949年上海解放后,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并取消分院制。<br />
1953年改为市立并开始招收女生,现校址为虹桥路68号。<br />



1849年江南地区洪水泛滥,来徐家汇的难童很多,徐家汇本地居民无力食养,便将难童送至徐家汇天主教堂,请求徐家汇司铎设法收容并施教育。教士们见他们俊秀可教,时任徐家汇耶稣会院长的晁德莅慨然允诺,即拨茅屋数间,以充教室。
1850年改临时收容为有组织的教导,成立学校取名徐汇公学,由此形成了徐汇公学的雏形。
1878年旧校舍不敷应用,决定建三层大厦一所,后加高一层,即今之老校舍,接着又建西校舍二层上层为教员宿舍,下层为教室。
1905年,学校为提倡体育,又新辟运动场,即今之大操场。1904年2月,学校因教外学生急增,故设上、中、下三院,实行分院管理。上院、下院授内生,中院课教外生。上院生有宗教活动,修养身心;教外生亦组织讲学会,后改“规勉社”。学校因而实行分层次的宗教教育与学校文化教育。学生毕业后,送震旦学院或外洋大学进修深造。
徐汇公学因奉耶稣会祖圣依纳爵为主保,亦称圣依纳爵公学。这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历年主持校务的,大多为法意两国的神父,学校的内部组织及其管理方法,除具有耶稣会学校的风格外,还带有浓厚的法意两国教育制度的色彩,这是与当时国内学校不同的.徐汇公学使用耶稣会公学章程,学校专收男生,为寄宿制男子学校。
1931年教会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办理立案,易名徐汇中学。
1949年上海解放后,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并取消分院制。
1953年改为市立并开始招收女生,现校址为虹桥路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