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符,如同宇宙中最美的规律,建筑的数学美,节律美以及时间沉淀。 在英国照片拍得越多,似曾相识的越是强烈。有人说上海是英国的第二故乡,当年的不落日帝国,何处不是它的故乡? 1843年上海开放后,英国第一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看中了外滩这块地方。 英伦风格建筑特点空间更宽阔更优美,多重人字形木质的坡屋顶,进深较大,圆顶角楼, 底部手工砌砖墙。 1845年上海道台公布的“上海土地章程”,划定外滩在内的800亩土地为英租界。临江而立的巍峨参差建筑,二十、三十年代才建造起来的。从这一时期起,逐步成为远东最大的经济中心的象征。 英国建筑是欧洲的明珠,古典,历史感,引领时尚以及先锋流派,照耀着世界建筑地图。 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面积不算大的外滩集中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 英伦风格建筑的特点是凸肚窗、角塔、进深较大的入口和宽广的门廊等细节的设计。一般来说,英伦风格建筑的窗户较多,而且窗户都是凸出的,形成了别有味道的建筑风格。圆形角楼与正面不对称,是英伦风格建筑的特点。圆顶角落的设计让英伦风格建筑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美,建筑大部分都会带着浓浓的欧式乡村味道。 1848年外滩被改造成18米宽的马路,并在马路东侧建造码头,堆栈、本行和船厂。 英伦风格建筑的底部多数使用砖砌墙,这样的设计让房屋外墙的上下两部分看起来不一样,配合起来,带有皇室贵族的气息。 1854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外滩的房屋开始时都是两层楼和三层楼。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出现多层和高层,式样五花八门。 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700米。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汇丰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 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 49年之后的我来到了第一故乡,在他乡的人是否会更思念自己的祖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