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里大柏树、大八寺、大八辻读起来是一样的,写起来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 早年大八辻周围全是农田农舍。 1937年以前的上海地图上,有一个叫薛家宕的自然村。从来没人看见过一个寺,大八寺这个地方既然没寺,又哪能叫大八寺呢? 逸仙路和中山北一路当时叫西体育会路、邯郸路和中山北一路,像两个大的八字。《地图册》“日中战争时,日本军队曾在此设立‘检问所’,架设关卡封锁交通,并挂上‘大八辻 ’的牌子。 此乃是以第一次上海事变中,战死的第九师团的联长,林大八的名字为此地命名的”。 辻,名词。汉语拼音shí,意为十字路口,在日语中读作つじ(tsu ji)。“辻”还多用于日本姓名,如日本作家绫辻行人。中文里没有这个字,早期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这个字,到2002增补本才有。 后来辻被居民读作寺,辻逐渐被寺字替代。 1945年民国政府改地名,考虑当地人的感情结合根据上海话读音,大八辻记作大八寺。 没有寺庙的交通要道,就有了一个名字叫大八寺,坊间也叫大八字,大8寺大8字或大白寺。 1948年当地保长的儿子薛永康,呈给市政府的参考提案:为请求废除江湾日本式地名大八,即大白寺拟请另行命名由。 1988年政府又一次考虑当地人的感情,将大八寺改名为,大柏树Dabai Tree。 1999年日本大修馆书店《上海历史导游地图册》地图16五角场一页用红、绿、黑色(黑色为现地名,红色为30年代日统治时旧名,绿色则是解放前路名)字分别标有“大八辻 ”“大八寺”和“大柏树”字样条目。 城市记忆的来龙去脉,如筛子滤过了N遍后,清晰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今天的大八寺没有一座寺,大柏树没有一棵柏树。 智者宁可防病于未然,不可治病于已发;宁可勉励克服痛苦,免得为了痛苦而追求慰藉。 —— 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