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普鲁士邦政府收购位于柏林威廉大街77号的洛可可式安东尼•拉齐维乌王子宫殿,即前舒伦堡宫。 1933年任命希特勒为总理。威廉大街和福斯大街交叉处,第三帝国总理府所在地,帝国外交部和宣传部等部门也都在这一块。俾斯麦的老总理府,与新总理府的纳粹式新古典主义样式不同,是个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小型宫殿。 1935年建筑师保罗•特鲁斯特及李昂哈特•高尔重新设计内部装饰以作为希特勒的住所,增加温室及防弹的地窖,起名为元首地堡。 1939年建造完成。帝国总理府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大致形状也是长方形,主要建筑都在外围。 在世界之都计划里面还有第三座总理府。 国会大厦西边建广场,广场以新柏林的东西轴线六月十七日大街为南界,五座相连巨大的建筑围绕而成。东侧是国会大厦,西侧是元首宫,南侧是对称的帝国政府大楼和国防军总部大楼,北侧是巨大的人民大殿。 总理府主楼长方型的叫做马赛克的花厅,顶是玻璃装饰的透明天棚,尽头是几何形状大理石板装饰的墙面与二道门。通了二道门,一间小圆厅里,顶部一个昏暗的大灯。设计会使来访者从宽大明亮的空间,一下进入狭小黑暗如地下室的房间,从而产生陷入黑暗和迷失方向的感觉,坊间估计是元首自己亲自设计的。再向前就宽12米长200米大理石画廊,仿法国凡尔赛宫镜厅设计的,却是它的两倍大。左面是希特勒办公室,右面是侧门,紧靠伏斯大街。内阁会议室有24张装饰着鹰和卐字的帝国座椅,桌上的书写纸里有内阁部长们的镶金姓名,但从未在这里举行过内阁会议。 施佩尔担心抛光大理石地面过于光滑,希特勒感到高兴:这是完全正确的,外交官应在光滑的地面上小心的移动。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国门兼地标,原本是柏林城的正门,门内的菩提树下大道直接通向博物馆岛的柏林宫第二帝国朝宫,世界之都计划里面则是大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希特勒权利的象征,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如果我的民族在这场实验中失败了,我将不会为之哭泣,是他们自找了这样的结局。 1945年苏联红军调集2.2万门大炮,以及白俄罗斯方面军的10个集团军,对柏林发起总攻,最终将红旗插上了勃兰登堡门和国会大厦,希特勒自杀身亡,世界之都的妄想,随着第三帝国的土崩瓦解而成为泡影。 为了忘却,二战结束后国总理府经典建筑,被拆的干干净净。 1987年开始筑居民楼,居住者前东德高级官员,萨北夫斯基传说住在这一带。 所有的精神最终都变成了在肉体上清晰可见的东西。无数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种卑恭而虔诚的高级或低级的,放弃了所有行动的人的整个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