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茗星ART#老洋房里的故事:斤斤计较
· 阅读322
照相传入中国时被叫作影画。19世纪50年代初《上海社会》杂志:一位经营书籍的洋行德国职员,站在南京路外滩向北拍摄了一张虹口的照片。这是我们知道的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上海写真。
手里有一张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新闻照:大雨过后上海街头积满了水,一个家庭主妇买菜后雇黄包车回家,左手拿了杆秤。
中国的衡制从来就是十分混乱,商贩短斤缺两的现象十分严重,上海的家庭主妇大多备有一杆小小的秤,来去菜场以便复称。
我爸小时候看到过一回,阿姨买菜回来报帐,东家觉得菜价离谱又不可能去菜场寻价,老太太起床时,菜农早已收摊回到家了,她果断地快步走上楼梯去拿秤。阿姨没两把刷子怎么混,她快速的拿起鸭子去水龙头灌水,末了还不忘记,往我爸嘴里塞了一颗硬糖。
东家复称后奇怪鸭子的分量,居然比阿姨说的重了一些。她疑惑的看着鸭子和阿姨,迷茫无助的眼神又飘向小孩,我爸很想把看到的说出来,却又舍不得嘴里的糖。
后来老太太是不是盘问过,答案是肯定的。坚决不说,因为楼上的傅家,一如既往不舍得一颗糖,虽然答应给一会儿玩秤。再说阿姨蜡烛手电小爆竹,抽屉里的百宝箱,从来就是任小孩玩的。西区资本家的后代,从来如犹太人般的小气。
这也难怪她们49年以后的各种磨难,经济条件接近普通百姓水准,不斤斤计较日子也不好过。后来傅家女儿去了外国,夫妻俩含辛茹苦的开了一家小超市,那把祖传的秤,不知带去没有。在西方小傅是否像妈妈一样,天天手拿秤砣,还是角色互换,像阿姨一样斩老外了呢,故事又让那些向往租界糜烂生活的人失望了。
喜欢弄堂里平民百姓的原因,是因为劳动人民欢乐多。不喜欢深宅大院的资本家,他们就像霞飞路的霓虹灯,灿烂耀眼却是高高在上。在一个小孩眼中,资本家后代的一杆秤,还不如阿姨的一个手电筒或一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