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茗星ART#蓝烟囱
· 阅读361
细数外滩建筑时,蓝烟囱大楼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它的门是开在北京东路2号的。格林邮船大楼的渊源,还要从蓝烟囱码头说起。瑞记洋油栈码头于光绪三十四年,被英商蓝烟囱轮船公司收购,改名为蓝烟囱码头。
上海来埠后,各路船队踏之纷来。大船商自己往往有多少只船,靠岸时间常常搞不清。后来他们索性把船队烟囱都涂成蓝的,届时底下人报告,码头上来了几根烟囱,老板就知道要卸货的有几只船,什么吨位的船了。
蓝烟囱货轮所属码头,成了蓝烟囱码头,蓝烟囱公司的格林邮船大楼也成了蓝烟囱大楼。
1868年德资禅臣洋行购得这块土地,建造了第二幢楼房,第一幢在江西路,1856年建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禅臣产业被英资怡泰公司(格林邮船公司)收购,随即改建为7层大楼。
1922年落成格林邮船大楼,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怡泰大楼。公和洋行设计,新文艺复兴式风格,建筑面积12855平方米,高27米。1—2层为花岗石外墙,大楼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均用花岗石砌成大门和边门均为月洞形,顶层建有塔楼。
1949年后划归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使用,现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
1953年蓝烟囱码头由中国政府接收,更名为民生路码头,建两个高50米巨型筒仓,分别命名为四万吨筒仓和八万吨筒仓。后借鉴英国利物浦、德国鲁尔区等地区对于工业遗址活化的经验,改建成一个定位成文化创意与休闲娱乐的综合体。
坊间故事:怀旧气氛围绕的经久不息的老歌
仿佛是昨天,那熟悉的旋律还荡漾在耳边,那动人的音符还跳动在指尖,好像就在昨天,青涩的回忆流淌于记忆的心田。
北京东路2号从1951年起便成为上海广播电台台址,这里建成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播控中心。拥有9套广播业务用房,16个大小不等的播音室。中心配有立体声转播设备,其功能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老上海的靡靡风情,吹来一曲寥寥之音。风过耳畔之际,哀怨婉转温柔细腻,美酒加咖啡,诉说着老上海女人的故事与情怀
音乐之于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旋律,而是一个个的故事,一篇篇的回忆。20世纪60年代,开播上海人喜爱的音乐和戏曲,《群众点播》、《外国音乐》、《广播小说》、《星期文艺》、《评弹和地方戏》。
80年代《音乐之声》里的每首歌能带给同一背景下的人,相同的时代记忆。温馨和成长的历史重温梦想,给未来的生活新的勇气。
1988年元旦,以台湾听众为主要收听对象的浦江之声电台正式开播,影响巨大。同年,上海电台三次举办“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目展播”。该台先后与朝鲜、日本、英国、加拿大、德国、波兰、瑞典、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和友好城市交流音乐节目。
万里涛涛江水,混作滔滔一片潮流。世间太多事,淘不尽了世间事,我们猜中了开始,却猜不透结局。
1992年创办英语台,次年增加德语、日语、法语和俄语台。内设新闻综合台、市场经济台、文艺台、音乐台、交通台等。
1996年10月上海广播电台迁到在虹桥新建的广播电台大楼。
每个年代都会被一种怀旧的气氛所围绕,那些经久不息的老歌,谁是你的最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