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地名药水弄,上海的著名棚户区之一范围约20公顷。南为长寿路,北靠苏州河,西邻国棉一厂,东至西康路。东北角吴淞江边有小沙渡渡口,渡口西测岸边旧时曾开设石灰作坊,故此地又称石灰窑。 1907年英商将制造三酸的江苏药水厂迁至境内,20、30年代附近工业发展,大量难民进厂做工,并在此处搭棚屋居住。后石灰窑停业,居民又以药水厂名改称药水弄。 药水弄为三湾一弄(朱家湾、潭子湾、潘家湾)棚户区中的一弄。当年流传的民谣为证:宁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窑。这些路,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东一个水潭,西一堆垃圾,没有排水沟渠,天一下雨就成泥浆路,十天半月不会干,居民叫它阎王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大批从苏北等地流入的逃难逃荒农民在南、中、西部及低洼的浜塘两岸搭建棚户居住,闸北、虹口一带大批难民也纷纷迁入弄内,从而居民倍增,地域日益扩大,成为全市较大的棚户区之一,至解放前夕住有3000多户、近1.5万人。 药水弄住宅除少数为砖瓦平房外,大部分是草棚、简屋及矮小的“滚地龙”。所谓“滚地龙”,就是把几根毛竹片弯成弓形,插入地里作架子,盖上芦席搭成窝棚,没有窗,挂个草帘当门,矮得要弯腰才能进出。弄内没有水电设施,没有下水道,到处是垃圾、臭水坑,病疫时常发生,居住条件极差。 西康路1371弄和1501弄是药水弄的两条总弄,另有支弄31条叉弄100余条,除两条总弄是石子路外,其他都是泥径小路。老牌公交线24路无轨电车路过此地,今日澳门路虽在上海宛如银川。 1985年药水弄进行了大规模的动迁,共拆迁3581户居民住宅,拆除各类建筑物10.7万平方米,是年破土动工,至1995年底,新建各类建筑物3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6.4万平方米。建于民国10年的药水弄清真寺拆除重建,改名沪西清真寺,昔日药水弄棚户区改名为长寿新村。 药水弄里没药水,貌似药水厂旧址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