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座新兴的城市,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考古发现由螺、蛤、蚌等海生动物遗骸堆积而成的贝壳沙带,证明柘林、马桥、诸翟南北一线,有一条距今6000年以前的古海岸线。陆地以此线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由长江泥沙冲淤而成西部则是古大陆。
坊间自古以来就有因井为市之说。1987年崧泽遗址清理到了马家浜文化,直筒形水井。彻底改变了人类离不开河、湖等自然裸露水源的被动生活。
广富林遗址发现的东周水井形制很特别,井圈以未经加工的石块盘筑而成,石料概取之于附近的辰山,井底铺设有木板。
东周水井印证了广富林在当时已经形成市井。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遗址北部湖边发现广富林文化木构建筑,是干栏式建筑,湖边遗址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原本有木桩为干栏式建筑的房基。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板,有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
当时尚未形成村子,房屋都是独立的小房子以原始村落形式存在。湖边遗址还发现了大批陶器、植物遗存,另有梅花鹿角、猪等动物遗存。
考古发现有一处地面式建筑,为平地起建。倒塌的墙体为红色,目测该建筑因火烧而倒塌。从倒塌的这一片墙体实物推算,墙高在0.9米以上。
生活面土壤呈浅红色说明他们先民将平地烧烤,使其变得干燥、坚硬。这种木骨泥墙反映出先民已懂得在制作墙体的时候,往泥土里以木竹为筋,加强墙体牢固度,类似于今天的钢筋水泥混凝土。
奴隶社会时期,占卜活动是在贵族阶层流行。考古中出土了十余片龟甲中,一片龟甲的腹部有钻痕。坑的位置很可能是当时聚落中用于祭祀的场所。
青铜鼎残器的发现也尤为重要,因为青铜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广富林发现的青铜器残片,春秋铜鼎口沿,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鱼鳞纹图案,表明它是一件青铜礼器的残片,这就等于提高了该遗址的等级。
此件青铜礼器的残片,也是上海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青铜礼器。
广富林印证了东周时期曾经是吴国东境,一处有相当等级和规模的聚落,这里曾经居住着东周时期的贵族阶层。元明之际,广富林因有集市而人烟稠密商贾辐辏。
广富林市之北四面皆水环带九峰,河道纵横周边是一望无际的良田,为典型的江南鱼米水乡。
PS:上海人
在苏格兰讲到自己是上海人很容易得到认同。原因是工业革命时期,格拉斯哥模式是中国的样板,很多英国人的祖辈带着先进的技术来过上海。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西方人讲到上海时会说,上海是西方人来了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清朝政府禁止人口流动,很多人一辈子的活动范围不超过本县内四五十里的路程。1843年上海在中国城市当中处于第12位,开埠后人口超过100万,1947年430万人口是天津﹑北京﹑南京三座城市的人口总和。
上海是一个典型的流动码头城市,来的来走的走,经不起竞争上海滩立不了足。能够留下来的就变成了上海的居民,会对这座城市有很强的认同感。
解读上海人只有先后之别,没有主客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