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磨在路上时间7年酝酿4年,用于写小说的时间只有3个星期。杰克•凯鲁亚克自传性小说,结构松散断断续续,年轻人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被公认为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1957年4月的20天的时间里,杰克•凯鲁亚克用一部打字机和一卷120英尺长的打印纸完成了《在路上》的初稿。迪安•莫里亚蒂离经叛道,藐视权威无视传统,听凭本能和个人意志的驱使,做事疯狂不顾后果,跨掉一代的伙伴常常用疯狂来形容他。 与迪安相比叙述者没有彻底与旧世界决裂的勇气和行动,处于旧情感和新情感的矛盾中。在他身上可以看出反叛传统道德和中产阶级习俗观念的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到对传统道德和习俗的眷恋,最终妥协和回归。 象征主义手法体现在一,人物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季节的变化。二,意象和高度个性化的象征主义。三,宗教在整个故事中不断追求的典型形象。 《在路上》出版后售出300多万本,被译成25种语言。美国售出了亿万条牛仔裤和百万台煮咖啡机,无数青年人踏上了漫游之路。中文版最初以“黄皮书”形式在中国流传,经过文革的混乱流落到民间。年轻人秘密传阅手抄了几十万字的作品。知青看了《在路上》后,模仿离开知青点四处流浪。他们很快穷途末路求助当地警方得以返回,这些人当中包括如北岛、多多、芒克、赵振先等今天派群体。 2007年新闻显示,本书仍以10万册的销量在美国风行。 杰克•凯鲁亚克父母为法裔美国人,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垮掉的一代。大学二年级退学从事文学创作,《在路上》问世后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 PS:《在路上》电影。 父亲过世没多久,有抱负的纽约作家,遇到了年龄相仿的迪安•莫里亚蒂,虽然他曾坐过牢,却无法减损他那破坏性的魅力,极度无拘无束相当诱人的妻子玛丽露。萨尔与迪安之间的维系,有着太多的共同点相见恨晚。在相互的支持与鼓励下,两个好朋友决定切断自己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收拾行囊与玛丽露一起不给自己设定最终目的地,义无反顾地展开了一场公路之旅。决心与意念只为了追求极致的自由,3个人对世界搜索的过程中,一路上遇到的是各种各样的陌生人,最终寻求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海子《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