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名协和礼拜堂,为当时上海最大的基督教堂,不久后改名国际礼拜堂。位于衡山路53号德国仿哥特式砖木结构建筑,建成于1925年堂高16米江裕记营造厂承建,平面为L形。大门朝北两边尖拱长廊,窗框为弧拱形。 教堂与左面一幢三层楼房相连。大堂屋面两坡陡峭,铺盖石板瓦。内为3廊型巴雪利卡式,侧廊2层。大堂正中为祭台,两侧为二层廊式楼厅。后又建造了3层侧楼小礼堂、牧师住房、办公室、活动室,后又置管风琴和建造400平方米交谊厅,今衡山路网球场。 传教到中国之后,基督教同帝国主义便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之中发生了关系。由吴耀宗等26名基督教领袖及团体负责人,倡议发表的《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这一划时代的三自宣言。1950年第一次由中国人组成的国际礼拜堂理事会,推荐出了该堂第一位中国理事长李仲道,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它成了徐汇区联合礼拜的主要场所。 PS:国际礼拜堂的红色牧师 早年就读於上海圣约翰大学,今中山公园旁原址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抗战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任职於基督教青年会。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受周恩来的直接指派,离开上海前往大后方昆明,以基督教青年会学生服务处工作为名,吸引西南联合大学的华罗庚、吴晗、闻一多、潘光旦等著名学者在政治上向中国共产党靠拢,同时向美、英外交官、新闻官以及美国志愿航空队,陈纳德的飞虎队成员积极宣传共产党,批评国民党如何腐败无能,促成爱德尔曼、贝尔、海曼等美国士兵到重庆与毛泽东见面。 任牧师长达10余年讲道注重圣经《我是复活与生命》,被评价为信仰纯正他还在《天风》上发表《罗马书讲解》,表明他还能讲很属灵的道。 1958年上海市实行基督教联合礼拜,原来分属於中华基督教会、圣公会、卫理公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灵工团、自立会、五旬节圣洁会、灵粮堂的17座基督教新教教堂的信徒,集中到国际礼拜堂和救主堂实行联合礼拜,李储文继续担任该堂牧师。 1966 年文革爆发各礼拜堂的神职人员无一幸免,李向红卫兵公开表明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随后被有关部门保护起来。李储文的共产党员身分的公开,使得许多不知内情的基督教人士感到十分震惊。 此后不再以宗教人士身份出现,调回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工作。后于1980年代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期间,为香港主权交接所进行的准备工作。 日后官方评价:为香港回归做出贡献的知名外交家。许家屯对宗教人士表示,李储文就是你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