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南路163弄1号,有巴黎咖啡厅艺术沙龙后花园中的小沙龙之称。163弄处在南昌路与复兴路之间,左面是新式里弄房,右面是新式里弄原地推倒重建的茂名坊,唯独我们这条弄堂是花园洋房。当年直到现在还活跃的文艺范有陆元敏,陆云,李学丰和棉棉等。 我第一次接触爵士是因为工艺美校毕业的李学丰,复兴西路和淮海中路交叉口棉花俱乐部里元老,酒吧舞台背后上海美校陈伟德手工制作的彩绘玻璃,上面镶嵌着橙色的Cotton Club字样,至今令人难忘。 棉花俱乐部源自美同名夜店,30年代纽约的棉花俱乐部汇聚了杜克•艾灵顿、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这样的爵士名家名噪一时。说起爵士乐人们总联想到声音沙哑手中拿着一支小号,活泼可爱的Uncle Satchmo书包嘴大叔。 美国白人离欧洲高雅的宫廷艺术很远很远,在艺术趣味上与黑人比较接近。肤浅而低俗的富裕白人,对于黑人音乐排斥神性的灵歌成分,虽然黑人灵歌真实,因为它是唱给黑人自己听的。美国爵士装模作样讨好低俗的表演,白人的消费直接影响了爵士精神。 爵士之都上海1920年得风气之先,30年代百乐门、仙乐一流舞厅都有一支18人左右的爵士乐队,他们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5倍。传统音乐曾经中断过,间歇一直有人试图重现爵士文化。 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爵士音乐开始从各种渠道流入国内,一些涉外场所,开始有一些西方人演奏爵士乐,国内的音乐家边学习、边演奏,爵士逐渐进入主流大众的耳朵,90年代后爵士乐在上海进入了活跃期。 1995年李学丰的老板Tony Huang,申申公司的总裁,在淮海路沿线经营着面包房、饭店、舞厅、夜总会等一系列娱乐场所。1997年棉花俱乐部开业,爵士乐飘荡在浮华生活的表面,阴柔扭捏只是为了等待某个艳遇,或者是营造艳遇的暧昧气氛。 对老上海的迷恋也就是对爵士的痴迷。那里属于珠光宝气富丽堂皇,油头粉面浓妆艳抹,雪茄缭绕香槟美女,它是逢场作戏的一种心照不宣的表达。棉花俱乐部还吸引到了一群留着长发的音乐家,抽着大烟的嬉皮士,他们把棉花俱乐部铭刻在了上海的文化地图上。 如今棉花俱乐部已不复存在,茂名南路163弄1号,现在又成了我和同学们的器乐排练房。每当我对着大雪松吹唢呐时,邻居们听到的会是Uncle Satchmo的曲调。 PS《棉花俱乐部》 《棉花俱乐部》根据艾灵顿公爵的小说《哈林丛林夜》先后经过六十多次的修改而成。 Harlem的棉花俱乐部是一家供有钱的白人们到贫民窟猎奇作乐的地方。影片时空上跨越了20年代初到30年代,包括了1929年的大萧条。情节上分两条主线:小号手和女歌手之间曲折的爱情,以及黑人踢踏舞者,试图进入白人一统天下的百老汇的艰难过程。 《棉花俱乐部》的名声远没有《教父》或《现代启示录》响。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演、编剧,理查•基尔参演。科波拉1970年因获得奥斯卡最佳剧本奖,他的才能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该片经典之处有两个:黑色裸体侧身剪影,月光透过镂空花纹的窗格。流动的光和影随着身体的移动,一种试图逃离疯狂黑道悲哀处境的诡异美。一连串绝妙的视觉的飨宴,当山德曼的舞蹈停止,达基身中数枪后颓然倒下,他的枪在空中划过一个弧线后穿裂了玻璃窗。系列的镜头持续了四分钟,成为蒙太奇永远的经典。 行云流水的影象,精确的音响和独具创意的剪辑,三十年代哈林区的黑道世界。此片荣获1985年金球奖“最佳导演”及“最佳电影”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剪”及“最住布景”提名。 1986年荣获英国 “最佳服装”大奖及同届“最佳音响”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