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
· 阅读871
上海开埠时,城市人口不到20万,1900年达到100万,已是中国最大城市。学者墨菲所说,中西两种文明会合,但是两者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相当一部分西方人将上海视为自己的家园,自称Shanghailander。
西方文化的洗礼对大都市涓涓细流的铸刻,行成了上海海纳百川的胸怀。
我出生在茂名路的老式花园洋房里。从小时候开始耳濡目染的大铁门下,老派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温文尔雅举重若轻细说上海每个时间段的变化。顽固不化的花岗岩脑袋,有太多的传统与海外回来的格格不入。
木头开关盒最下面的有呼叫厨房间的电铃;电灯开关钮是方的只能顺时针转动;窗框铁栏杆末端是有漏水孔的。太多对老洋房的眷恋像烙印般,影响了我后来世界观的形成。
向明中学读书时周末会去扫街,顺便做些口述历史的文字记录。
2013年《生活周刊》发表上海细节:外滩上海总会图文。
2014年《影像视觉》获(宝丽来文艺效果,天空之城)一等奖后,对老建筑的阅读更是一发不可收。
有位搞了一辈子建筑的老者,看了我拍的苏州河路与河南北路交界处照片后说,总商会以后会不会拆是个未知数,它的传奇听我慢慢道来: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由民间集资建造商会议事厅。清光绪二十八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民国元年2月成立上海总商会。英国通和洋行负责设计,1913年破土1916年完工三层高清水红砖大楼,后期西方古典主义风格。
17年上海总商会活跃的日子里,迎接过美国商会代表团、筹办过中国国货展览,举办外交讨论会议、处置江浙战争善后会议等等,是上海工商业民族资本兴衰的直接见证者。
飞地两个字深深的吸引了我。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通俗的讲,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上海目前还有飞地,军天湖,白茅岭农场等。
每每我回到上海的老洋房,特殊的味道只有我长大后,去了法国才能说明白,这是薰衣草的味道。
在英国读书的日子里感受到欧美的物质文明、市政管理、议会制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租界的特殊性使魔都,变成东方世界中的一块西方文化的飞地。当年的文明带开阔了上海人的视野,推动着人们学习西方的步伐。
上海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阅尽沧桑拂去岁月尘埃后,上海地标性建筑老洋房,这些万国建筑今天依旧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同济大学丛书系列《上海城市记忆》上海老洋房笔记已脱稿,交由主编那老师审稿和修改,大概明年我大学毕业时会和大家见面。
PS:旧文《魔都飞地:1915年前后的出使行辕和上海总商会》
在魔都大凡拍到一张带有沧桑感的历史建筑,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前辈们留下的曾经沧海,难能可贵又美妙绝伦的是很多名词都是闻所未闻。
1526年签定的马德里条约的文件上“飞地”这个术语第一次出现。
飞地: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通俗的说是拥有一块地方,又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到达自己的土地称为飞地。
最著名的飞地为冷战时期的西柏林。德国统一前,西柏林的领土主权属于西德,却嵌入在东德的疆域之内。
出使大臣行辕:清代出使各国大臣公使,特派代表团由上海出发前所驻留的官方府邸。
1879年出使行辕始建同时造天后宫一座。出使行辕地处租界为魔都历史上的飞地。
1884年落成总计面积十一亩九分三厘约合8000平米。
1896年李鸿章出使欧美诸国以及之后的五大臣出洋,出发前驻留出使行辕,并于天后宫上香祈求平安。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光绪三十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改称上海商务总会。民国元年成立了上海总商会。
1912年出使行辕解散。
1914年上海总商会创刊“商业月报”。
1915年由农商部批准,原出使行辕房产土地均由上海市总商会接管使用。几家欢乐几家愁,出使行辕原貌不复存在,飞地依然如故。
上海市总商会除天后宫外,对出使行辕进行较大规模的改动,占地3300平方米,沿苏州河大门牌楼西式柱和花饰,额匾上“上海市商会”五个大字。会所存档案计74卷内容有:上海总商会议事录、上海总商会办事报告、上海商务总会历次奏案及章程、上海商务总会和上海总商会同人录、会员录以及商品陈列所等事业机构的报告书等。
进门甬道,甬道北端西辟小花园,主要建筑有南大楼和北大楼,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南大楼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底层会场二、三层办公室。北大楼建筑面积3016平方米,商品陈列所、国货商场和商业夜校等。
两幢建筑外墙采用清水红砖墙,壁柱、门窗等有巴洛克装饰,会场两边为回廊及包厢。通和洋行设计,风格典雅、雕饰精美。
1929年上海市商会改为上海特别市总商会,翌年又改为上海市商会,分设南市、江湾、浦东、吴淞四个办事处。
1949年后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建筑由电子元件研究所等单位租用,飞地永远的飞走了。
小楼昨夜又东风,今天的西式门楼还在,一块总商会的玻璃窗,一座仿古罗马的仪门,一对复合柱式让我追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照片为北苏州路470号上海市商会,隐约还有清政府出使行辕旧址的痕迹吗。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