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弄堂古时写作弄唐,这个汉字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出现。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后来作为大路的这层意义渐渐被历史冲淡。 及至近现代,人们已记不起唐这个字与建筑学有什么联系,代之以在建筑学上的汉字,堂。 堂:与唐谐音,对房间的称谓。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影响。多少个故事多少个记忆,与石库门亭子间联系在一起。 特有的民居形式弄堂,与上海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 咸丰年间沈家宅今漕溪北路街道,首次出现了占地省造价低的砖木结构的石库门2层楼房。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为石库门住宅开始盛建时期。 乔家里、孝友里、曹家弄、何家弄、亲义里、姚家里、刘家弄等都是在此期间建成的。 法租界扩张后建造的住宅,设计上普遍有所改进,布局装饰采用中西合璧型等。厨房间或亭子间上加建晒台,降低围墙高度以利通风采光,正间带两厢改为单间或两间一厢。开发的里弄住宅有,永盛里、建业里、新民村、广元里等。 典型案例:建业里 民国19年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建造并命名。建筑是由建国西路440弄、456弄和496弄组成。习称东弄、中弄和西弄。 一色红砖清水墙面。采用南方水乡屋顶建筑,是典型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占地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共有砖木结构2层楼房260幢,前后分为22排。 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振兴坊、春华里、振飞里等广式里弄住宅。特点是不设天井,房式较为低矮。 上海解放时,境内旧式里弄建筑面积多达268万平方米,是居民住宅中为数最多的一种住宅类型。 80年代以来,旧式里弄大多已拆除或得到改造。 1990年底,境内尚存旧式里弄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