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局外人的立场,以持有别开生面的视角,准备好迎接意外的惊喜。马克.吕布结识布列松时,还只是个工程师。 1953年他拿着布列松送的取景器,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爬上了埃菲尔铁塔。开始拍照时,他完全不知道透过取景器的世界是倒立的,一时的眩晕让他险些摔倒。 但他拍下了那个用跳舞般的姿势,站在铁塔金属支架上的油漆工。 摄影大师罗伯特.卡帕最先发现了这张照片,并推荐给各家报纸和杂志。这张《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匠》一炮走红。 马克.吕布信仰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理论,一生都在抓拍。他的内心是那样的柔软,不把拍摄对象当作利用对象,而是真的热爱他们。曾是工程师的他延续了人本摄影中对现实关注的传统,线条之美成为他按下快门的理由。 充满理性的构图、悲天悯人的情怀和轻松诗意的节奏,在马克.吕布的作品中实现了统一。大师对黄浦江、苏州河有着浓厚的兴趣,几乎每一次来上海,都要把东方明珠、外滩、外白渡桥拉入他的镜头。 马克.吕布非常清楚自己要在上海拍些什么,去哪里拍。因为知道布列松在上海大厦住过,马克.吕布坚持要去那里拍些照片。他跑到上海大厦的阳台上去拍照,顶着上海初春的寒风冷雨,足足拍了个把小时。 这位自法国的摄影师,1957年来过,这么多年又回来拍……马克.吕布熟门熟路地穿过城隍庙一条条曲折的小马路,一个小弄堂居民正在做饭,空气中弥漫着红烧大排和咸肉菜饭的味道。居民们告诉摄影师,这里将要拆迁,他们已经在郊区分到了房子,一两年之后这个巷子会永远消失。 马克.吕布喜欢旧地重游,每个地方每个风景,都如同一位老朋友,值得经常探望,看到变化。从1956年底到2006年,马克.吕布先后到中国21次。对于中国,他拍得比任何其他国际摄影师都多。 2010年上海美术馆“直觉的瞬息——马克.吕布摄影回顾展”。摄影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本身的不断变化之时。 马克.吕布一些有关摄影的言论已经成为追随者们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