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绕着:~圈子。 赶集上街和逛马路,是农耕社会走向资本的物物交换卖和买,看多买少的递进关系。 阳光明媚的下午,远方来的同学一起坐在街边露天咖啡馆,东拉西扯的聊天很是开心,分别时她说陪我上街去。我很讶异,难道我们不是在街上。她笑死了,说家里都这么说的,改不了的口头禅。 上海以前有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逛马路的乐趣无法三言两语说得清。 没有租界的地方没有花花世界,人们要么在家里,有需求上街买东西买完走人,再小的城乡就是赶集了。大的地方一星期次3次,小的地方礼拜天早上一次。过了这个村,买卖就没有这个店了。 说到上街买东西,为啥不叫买南北呢?原来古代建筑都是向着南方的,前门在南后门朝北。从这家到那家串门,只有顺着小道买东买西,买南北的话就会前门进后门出了。 PS:下雨不愁的法国大马路 有一条英国领事馆路,就有了北外滩源。 有一条法国领事馆路,就有了南外滩源。 1854年法国领事馆路从城外北面迁到路口的外滩,门前的马路取名Consulat,Rue du。 1860年辟筑的领事馆路,东起中山东二路西迄西藏中路。 东段有法领事馆、法使馆、商务参赞办事处和新闻处,向西又有雷米洋行。公馆马路附近有通海实业公司、密晋饭店等金陵东路逐渐成为了法租界第二条商业街,坊间称大马路或法大马路。 1863年公馆马路今金陵东路黄浦分局原址,建造了公董局大楼。174号曾经是法租界麦兰总巡捕房老北门巡捕房。 骑楼是金陵路最大的看点。它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是殖民者建造的“廊房”,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 《上海商业名录》描述,共有163户57个行业。1920年2路有轨电车,在金陵东路外滩右转弯,驶向十六铺终点站。1940年金陵路上有商号已有256户,其中有:百货业、鞋帽业、绸布业、文化用品店、烟酒业、五金电器、银楼银行等等。 1943年更名金陵路,1950年金陵路两侧洋行先后关闭,华商行号开始萎缩。1956年公私合营后,金陵路一条街的商号进行网点合并、调整,淘汰一批香烛等不合时代所需的商店。 解放后金陵路商业街商店仅留下63户,分属14个行业。 法国领事馆金陵东路2号,后来成了金陵中学所在地。 1987年二层洋房拆了,金陵中学被移到了金陵东路4号,原址则被翻建成了光明大厦。 多少年过去,大马路砖瓦已然黯淡。北外滩源也好南外滩源也好,昔日的儿歌和建筑散发着昔日的回忆,温暖在心中。 骑廊,骑廊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骑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