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坊地块当年统称钱家荡。 普爱堂从业主钱文祺手中永租了土地,民国13年教会投资建造,最早的新式里弄建筑。 淮海中路927弄,霞飞坊。1924年清水红砖墙面,三层砖木结构199幢。 淮海中路899弄,来德坊。1934年清水红砖墙面,四层砖木结构51幢。 淮海中路925弄,汾晋坊。1934年清水红砖墙面,五层砖木结构15幢。 1949年以后三合一统统改名淮海坊。 义品洋行和美业地产公司先后都负责过这里的经租业务。由于租费的昂贵,这里的租户都是殷实的工商业者、中高级官员还有高收入的文化人、高级职员和医生、律师等。 99号,最早入住的文化人徐悲鸿 1927年法国归来的画家将他的画室设在三楼。这一年的圣诞节,徐悲鸿的长子徐伯阳在这里出生。满月的时候,郎静山送了徐伯阳金锁片。 还是那年的冬天,他与田汉和欧阳予倩成立了南国社。 64号,鲁迅去世许广平入住 1936年她住在两楼,周建人夫妇住在三楼,之后他们搬去了四明新村。三楼成了鲁迅遗物对的存放地,藤椅和拓制的石膏面模都放在这里。亭子间成了许广平整理鲁迅文稿的地方。 59号,居住时间最长的巴金 1937年后总共居住了18年。“猛的走进去,黑洞洞的”三楼的房间并不大占去一半的书橱,余下的就是一张床写字台和和几把椅子。白天读书晚上九点后开始写作,一直写到深夜两点。 夜静悄悄的一杯浓茶总是在写字台上。这里送走了作为小说《秋》的第一个读者的三哥,老人给霞飞坊留下了他的礼物《团圆》,现在人们更为熟悉的名字叫《英雄儿女》。 1938年杨绛和钱钟书带着女儿回国,暂住拉斐德路钱家,而她自己的娘家就在霞飞路来德坊。当钱钟书回到上海后,两人就在两个寓所之间穿梭往来,一起走了八年。 杨绛《我们仨》:我跟着爸爸住在霞飞路来德坊,和钱家住的辣斐德路很近。 我常常带着圆圆,到钱家去“做媳妇”。 来德坊位于霞飞坊北侧,小区面积不大,里外一共四排四十幢房子。一层进门是厕所厨房,二楼是会客室和书房,三层正房两间一个厕所,四楼是斜顶堆货或给保姆住。 汾晋坊与来德坊是淮海坊的姐妹楼。进淮海坊正弄,弄口有一排青砖房,写着淮海中路925弄汾晋坊11号---15号。汾晋坊的前两排弄堂多年前建造臣美大酒店时被拆掉了,现仅剩下一排。 PS:《淮海坊的民国名片》 当年商贾巨富、军政要人文化艺术界人士选择此地为居所。每幢房子的月租是关银58两,约折合银元82元。作家萧军的居处门牌号不详,先后寓居过的知名人士有: 3号,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夏丏尊 5号,辛亥领导人之一冷遹 6号,辛亥元老袁希洛 9号,电影导演李萍倩 16号,音乐教育出版家王允 24号,科学家竺可桢 26号,剧作家陈西禾与影星路明夫妇 33号,电影皇后胡蝶 35号,开明书店经理章锡琛和、史学家王伯祥,文学家江红蕉 39号,教育部督学、北京大学法学教授戴夏 46号,立法委员孙履平 56号,建国后上海市第一任副市长盛丕华 57号,翻译家祝世康 59号,开明书店编辑索非、作家巴金、法政学院教授许鸿飞 62号,法政学院教授骆道 63号,科普作家顾均正 64号,许广平和鲁迅之弟周建人 65号,法政学院教授王孝通 69号,国立音专教授陈昭文 73号,江苏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郭怀瑾 82号,立法委员刘光汉 99号,画家徐悲鸿 108号,上海美专教授高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