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有个古老的传说:人的一生只要看到绿光,许下的愿望都会实现。 日出日落的时候白光、橙光、黄光偏转进入地平线下,太阳发出像绿宝石那样鲜艳夺目的绿色光芒,绿光就会出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三次出现绿色的象征意义,作者并没有指明绿灯的位置。他用一种奇怪的方式朝着幽暗的海水伸出双臂,那里除了一盏绿灯,什么也没有。它渺小而遥远,或许是在码头的尽头。盖茨比看上去几乎是沉浸在某种神秘的仪式当中,就像是一个圣坛前的顶礼膜拜者。 第一次象征着盖茨比梦想的追求: 内心的唯一希寄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因为那里住着他心爱的黛西,尽管这时的绿灯遥远而又微弱,但他仍不管不顾地去尽力抓住它,以及爵士时代人们追求的美国梦。 第二次象征着盖茨比梦想的幻灭: 通过开办无数盛宴炫耀自己的富有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希冀再次吸引黛西,重温昔日旧梦。等到盖茨比终于与黛西相聚时,远处的雾却笼罩了绿灯,这时的绿灯朦胧不清,象征着黛西已经和从前与众不同了,再也不是盖茨比心中唯一不变的纯爱了,现实和理想的落差,美国梦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下已经变质。 第三次象征着盖茨比梦想的初心: 盖茨比希望落空梦想破灭了,被沦为自私虚荣的黛西的牺牲品,近在咫尺的绿灯把他引向了生命的终点。盖茨比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醉生梦死,最终变成了爵士时代美国梦的牺牲品。 “要不是因为有雾,我们就能看到海湾对面你的家。”可现在,它又只是码头上的一盏绿灯而已,追求变质的美国梦一定是失败的。而只有盖茨比始终没有放弃追求最初的那盏绿灯,那个没有变质的梦想。 PS:《绿光的期待》 《绿光》的故事很简单:女主角与男友分手后,一个人百无聊赖地游荡在大好风光里终日游荡在各处寻觅,希望能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巧合都是某种征兆。马赛的海边,听到了几位老人讨论绿光,魔幻色彩的迷信说法,印在了女主角的心里。坚定爱情是偶然的、浪漫的,可是她又从不主动去结识陌生人。 电影中的概念,源自于凡尔纳的同名小说。 天气极好时,海上落日的最后一道余晖,是一道绿光。绿光很罕见,看到它就可以读懂自己和对方的心,谁能有幸看到绿光,谁就能得到幸福。 《绿光》向世人展示了寻找幸福的过程,一个迷惘却坚定的过程。导演描写期待不描写目的地骤然收尾,所有的幸福浓缩在最后的2分钟,它更多地给予我们信念:爱、自我、命运。 法国新浪潮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侯麦,同特吕弗、戈达尔一样,侯麦也走了一条评而优则导的路——在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做了七年主编之后,走上了导演之路。 《绿光》是他65岁时执导的电影,整部电影继承了侯麦一贯的简约、平淡的风格获得了第4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是侯麦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 侯麦在电影中巧妙地借自然现象作象征物,描述自然环境对人物情感及命运的深刻影响,带引人进入一种神秘境界,把社会和道德的论述引入到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境界,越了社会和道德论述,而呈现由未知的命运牵引的不由自己。 极简的叙事、缓慢的节奏和喋喋不休的对话正是喜欢他的特质。侯麦说过:我不会在故事里道出一切。他想表达的不是影像化的文学,而是文学化的影像,他拍的电影说不出道不明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哲理,是一种似曾相识的微妙,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些片段。 你继续做梦、等待,等待总比梦想被摧毁要好。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期待:时机到来的时候,幸福就能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