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卡萨布兰卡》
· 阅读553
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对于和平饭店的钟爱,我一直希望有人拍一部《人人都去华懋饭店》。
英国剧作家诺埃尔•科澳德爵士,是华懋饭店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国宝级剧作家,诗人、导演、演员、作曲家、词作家、歌手、画家、卡巴莱表演家,二战时期还做过抵抗纳粹活动的特工……。
一生写过超过50部剧本,代表作有《相见恨晚》、《意大利任务》、《失踪的邦妮》、《水性杨花》、《与祖国同在》、《爱情无计》、《相对价值》、《富贵浮云》等。
1930年初版成名之作《私人生活》是在华懋饭店,四天之内完成的初稿。
很多作品成为剧院的保留剧目。创作于二战期间的作品《逍遥的精灵》创造了在伦敦西区连演1997场的奇迹。
1943年电影《与祖国同在》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PS:《人人都去里克酒店》
卡萨布兰卡城乱世背景下一段身不由己、感人至深的三角爱情故事。爱情主题中融入了战争、正义、自由、忠诚、友谊元素,混合着危险的异国情调的浪漫中,片中男女主角乱世重逢,鲍嘉硬汉式的沧桑和褒曼沉默中的娇柔,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矛盾深沉的爱、无尽的思念与眷恋深深的打动过我。
1942年上映亨弗莱•鲍嘉、英格丽•褒曼、克劳德•雷恩斯、保罗•亨雷德等主演。
《卡萨布兰卡》改编自舞台剧。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商人里克手持宝贵的通行证,反纳粹人士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的到来,使得里克与伊尔莎的旧情复燃,两人面对感情和政治的矛盾难以抉择的故事。
故事被设置在卡萨布兰卡,是因为那里是难民逃出纳粹占领的欧洲的重要中转站。
二战爆发后,大量的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的铁蹄,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了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小城的里克酒吧里,常常聚集着各种肤色和各种身份的人,老板里克(亨弗莱•鲍嘉饰)是个玩世不恭的神秘人物。
捷克反纳粹组织的领袖维克多(保罗•亨雷德饰)和妻子伊尔莎(英格丽•褒曼饰)成了里克酒吧的不速之客,他们的目的是要得到里克手中可以通往美国的通行证。里克发现伊尔莎正是自己当年失散的情人,误解解开之后,仍然深深相爱的里克和伊尔莎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里克对伊尔萨的深情,让他选择牺牲自己的幸福成全爱人。卡萨布兰卡的机场,里克击毙了阻止维克多和伊尔莎离开的德国少校,目送着自己最爱的女人奔向远方。
影片呈现了一个被意外事件打破了平静与和谐的世界,通过一些列因果联系事件的线性推进,直至结尾重新找回世界的平静与和谐。故事结构失衡到平衡模式的转变,叙事的逻辑加上强烈的戏剧冲突以及大量悬念、误会、偶然性等戏剧性情景的营造,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
第16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项,好莱坞编剧协会评选了101部最伟大的电影剧本,该片排名第一。
花絮:
影片开拍前,有人向米高梅公司推荐《卡萨布兰卡》的剧本,但米高梅老板不愿支付5000美元,华纳兄弟公司老板不惜支付2万美元来购得剧本。
爱泼斯坦兄弟在影片开拍的3天前才完成剧本,这在好莱坞的电影制作体系中是很少见的。
编剧们希望在结尾时里克和伊尔莎不能走到一起,但电影审查部门并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他们费劲心思多次改写剧本,最终让观众信服虽然里克和伊尔莎彼此相爱,但他们只能被迫分离。
片中扮演纳粹的部分演员是逃出德国的犹太人。
影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都用的是华纳的旧场地,只有里克的咖啡馆是专门为这部影片搭建的布景。
英格丽•褒曼认为自己的左侧轮廓更完美,影片中她的大多镜头都是在左侧取景。
影片结尾一幕之前,没有人知道伊尔莎最终会选择里克还是维克多。拍摄的过程中,英格丽•褒曼问导演自己在片中到底是比较爱里克还是维克多,导演告诉她要表演的好像两个都爱。
英格丽・褒曼比亨弗莱・鲍嘉还要高一些,为了让观众觉得男主人公更加高大,很多场景的表演中鲍嘉都是站在盒子上或是坐在枕头上完成的。
屏幕上亨弗莱・褒嘉和英格丽・褒曼显得非常默契,但实际上两个人在幕后几乎都不和对方讲话。
影片是在二战期间拍摄,出于安全考虑不允许天黑后在机场拍摄,于是剧组改在摄影棚中拍摄,飞机的图像是用纸板制成的,为了让纸板飞机体现出真实飞机的尺寸,剧组让一些身材不高的孩子扮演机场的地勤人员。
音乐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里克伤感的眼神,伤感的话语伤感的爱情歌曲,《卡萨布兰卡》中的插曲《As time goes by》黑人歌星杜利•威尔森配唱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被视为电影插曲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