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和第一天,淑风和&风和气淑》
· 阅读470
李咸用,公元783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不详。
大伴家持,推测《万叶集》作者,公元717~785完成作品,其后经数人校正审定成今传版本。
李咸用:唐,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作诗颇多。李咸用春雨有五色,洒来花旋成。欲留池上景,别染草中英。画出看还欠,蓪为插未轻。王孙多好事,携酒寄吟倾。
《万叶集》: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
《春宫词》:风和气淑宫殿春,感阳体解思君恩。眼光滴滴心振振,重瞳不转忧生民。女当为妾男当臣,男力百岁在,女色片时新。用不用,唯一人。敢放天宠私微身,六宫万国教谁宾?----李咸用
“气淑风和”“风和气淑”哪个在前,好坏不作考证。
“晨钟暮鼓”语本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
佛寺中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后因以晨钟暮鼓谓时日推移,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PS: 《知也禅寺》
人生难得四境界:痛而不言无言不痛,直面悲痛疼痛和惨痛。笑而不语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胜过千军万马。迷而不失痴迷和失态会伤及自身。惊而不乱心惊则心动,动中有静别致之美。
知恩报恩禅净双修德化教育智慧道场,2009年恢复的重建现在的仿唐建筑。知也禅寺香火鼎盛佛像威严肃穆,大雄宝殿恢弘雄伟,前来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方丈寺中僧侣知佛静修,一番平静安详的氛围。内观阁、方丈室、五观堂等厅室尽显佛家气度,以知恩基金为平台,以文殊智慧为对象,以禅观修学为实践,以净土方便为究竟的十方丛林。
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
《方松街道志》第二十九章民间传说记载:唐晚期,有一天一位叫“大致”的高僧云游至此,眼前松江九峰环翠的美景深深吸引,发愿在此建寺,弘扬佛法普渡芸芸众生。他四处化缘经过十年终得巨资,在四面环水的广富林建起一座宏伟的大殿,即知也禅寺。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半生被眼瞒。
PS2:《广富林》
上海,在人们的印象中是座新兴的城市,只有几百年的历史。
考古发现由螺、蛤、蚌等海生动物遗骸堆积而成的贝壳沙带,证明柘林、马桥、诸翟南北一线,有一条距今6000年以前的古海岸线。陆地以此线为界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由长江泥沙冲淤而成西部则是古大陆。
坊间自古以来就有因井为市之说。1987年崧泽遗址清理到了马家浜文化,直筒形水井。彻底改变了人类离不开河、湖等自然裸露水源的被动生活。
广富林遗址发现的东周水井形制很特别,井圈以未经加工的石块盘筑而成,石料概取之于附近的辰山,井底铺设有木板。
东周水井印证了广富林在当时已经形成市井。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遗址北部湖边发现广富林文化木构建筑,是干栏式建筑,湖边遗址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原本有木桩为干栏式建筑的房基。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板,有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
当时尚未形成村子,房屋都是独立的小房子以原始村落形式存在。湖边遗址还发现了大批陶器、植物遗存,另有梅花鹿角、猪等动物遗存。
考古发现有一处地面式建筑,为平地起建。倒塌的墙体为红色,目测该建筑因火烧而倒塌。从倒塌的这一片墙体实物推算,墙高在0.9米以上。
生活面土壤呈浅红色说明他们将平地烧烤,使其变得干燥、坚硬。这种木骨泥墙反映出先民已懂得在制作墙体的时候,往泥土里以木竹为筋,加强墙体牢固度,类似于今天的钢筋水泥混凝土。
奴隶社会时期,占卜活动在贵族阶层流行。考古中出土了十余片龟甲中,一片龟甲的腹部有钻痕,坑的位置很可能是当时聚落中用于祭祀的场所。
青铜鼎残器的发现也尤为重要,因为青铜礼器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广富林发现的青铜器残片,春秋铜鼎口沿,能清晰地看到上面的鱼鳞纹图案,表明它是一件青铜礼器的残片,这就等于提高了该遗址的等级。青铜礼器的残片,也是上海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青铜礼器。
广富林印证了东周时期曾经是吴国东境,一处有相当等级和规模的聚落,这里曾经居住着东周时期的贵族阶层。元明之际,广富林因有集市而人烟稠密商贾辐辏。
广富林市之北四面皆水环带九峰,河道纵横周边是一望无际的良田,为典型的江南鱼米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