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水就没有上海。向明读书时楼顶上的水塔记忆最为深刻。欧洲曾建造过一些具有城堡式外形的水塔,法国有一座多功能的水塔,在最高处设置水柜,中部为办公用房,底层是商场。 清光绪元年,上海开始建设自来水厂,在这之前,邑人多凿井引水作为生活用水主要来源。 居民区里蓄水作用,由水柜、基础和连接两者的支筒或支架组成材料分为钢筋混凝土水塔、钢水塔、砖石支筒与钢筋混凝土水柜组合的水塔。 形式分为圆柱壳式和倒锥壳式。支筒一般用钢筋混凝土或砖石做成圆筒形,支架多数用钢筋混凝土刚架或钢构架。水塔基础有钢筋混凝土圆板基础、环板基础、单个锥壳与组合锥壳基础和桩基础。当水塔容量较小、高度不大时,也可用砖石材料砌筑的刚性基础。 上海的地质,由于第四纪沉积地层深厚,潜水层中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水井通常取水于此层,当时城里河中沟渠之水已浑浊得不堪饮用,每到涨潮时,有的居民则取水于城外浦中。随着自来水的发展,市区的土井大部分用于洗涤、冲洗等用途。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水井,主要用于开采地下水的工程构筑物。它可以是竖向的﹑斜向的和不同方向组合的﹐但一般以竖向为主﹐可用于生活取水﹑灌溉﹐也可用于躲避隐藏或贮存一些东西等。 上海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较早的城市之一。民间长期习用的是圆形筒井。直径多为1~2米﹐深度一般为数米到20~30米﹐施工时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这种井只宜于开采浅层地下水。 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 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馀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为距今约5700年。这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井深1.35米,边长为2米。由此推断,原始形态的井的出现,还要早得多。 上世纪40年代中期,杨树浦水厂因煤源不足减少供水。日伪限制市民自来水用量,许多工厂、商店、住户开挖土井取水。 民国33年公用局鼓励市民开凿深井或土井,上海出现了一次土井开挖高潮。据统计,解放前上海郊县有土井2万口左右,市区共有土井12219口。 金陵东路389弄水塔,伫立在巷子中间,塔底行人可穿行。上个世纪80年代因为住房紧张被改建成了民居,市民任先生和他的妻子在里面一住就是30多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企业的关、停、并、转,城区内尚存不少工业旧址等遗存。 PS:《魔都老井探源》 老上海有井的历史大约距今6000年,考古人员在青浦崧泽文化遗址曾发现两口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这是掘井史上最早的水井之一。 1981年松江天马乡发现南朝古井。 1982年安亭新泾大队发现元代古井,井底出土元代釉陶壶等物。 1985年安亭双墩庙附近发现东汉古井,井身由9节泥质灰陶井圈叠置而成。 1990年青浦朱家角渔民在清理鱼塘时,发现良渚文化古井为圆筒形,用一棵对剖开的大木中间挖空后合作井壁,木质已炭化朽蚀。 此外,川沙出土的王港古井,松江姚家圈遗址发现的唐宋古井,奉贤的宋代古井,都是上海先民使用水井的见证。古井栏大多用整块青石、花岗石等雕凿而成,式样有直筒形、六角形、八角形、水盂形、方形等,井栏内口以圆形居多。石有肉红、青灰、青白、灰白诸色。 松江辰山清代有十景,其中“丹井灵源”是在彭真人平时修炼处,有一水井相传为吕纯阳遣迅雷所凿,以助彭真人修炼,井水清冽可口。旧时沪上还有名井多处: 永嘉路12弄旧有淡井庙;南市文庙大成殿外张公井;金山张堰河心古井;奉贤奉城元代张公井;闽行北桥镇瓶山道院天移井;安亭菩提寺古井等等。沪上沪上名井还有 沸井: 老上海名气最响的古井是“静安八景”之一的涌泉“沸井”。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在沪渎东,西有芦浦,中间一水相通,有数尺许,特深如井,然水腾涌,昼夜不息此井故称“沸井”。 阴阳井: 龙华古镇老街边古寺山门东西两侧原有一清一浊阴阳二井,人称龙井、明月双井,夜阑人静,双井与星河明月共圆,清代秦荣光有诗云:“邑中文笔塔为峰,修卜登科喜气浓,一浊一清门外井,旱年不涸蛰神龙。”如今双井早已无迹可寻。 苍松古井: 翠竹庵旧址在今法华镇路65号,当年庵外旧有苍松古井,井水煮茶,清醇甘滑,明代王圻诗:“偶来松下汲,石井云深处,湛然无盈亏,甘芬自相注。”此庵民国时尚有香火。 古井亭: 上海豫园有古井亭,亭中之井非豫园旧物,而是江湾原道家景德观山门右侧明代嘉靖三十六年古井栏,井内曾出土韩世忠行军瓶。 水塔、水井作为一种城市特殊供水,解决了当时上海的远距离供水问题。随着城市发展和技术革新,它们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