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adway Mansions地处百老汇路今大名路,昔日外滩和平饭店和中国银行大楼,最高的三栋建筑之一,又曾名为百老汇大厦。 1930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车场的原址上,动工兴建。英国建筑师法雷瑞设计,采用近代摩天大楼形式,高度78.33米,22层、建筑面积24596平方米双层铝钢框架结构,全部钢架工程由英国道门钢厂承造,大厦耗时4年落成并试营业,次年正式开业,投资总额在当时为500万两白银。 大厦17楼和18楼设美国新闻记者俱乐部,当时还只是美国海军一位中尉军官的艾森豪威尔,曾在该俱乐部出席过记者招待会。大美晚报、字林西报的高级编辑、记者,香港汇丰银行、怡和洋行、英美烟草公司、电车公司、电力公司等企业的高级雇员纷纷入住,百老汇大厦成为当年上海滩上流社会,豪华酒店式公寓。 八一三事变大厦被上海恒产株式会社低价买下,美国新闻记者俱乐部,改名号为日本领事馆上海俱乐部,时任日本国公使的光葵和掘内、陆军司令长谷川、上海市长周佛海等,经常在此召开记者招待会。 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管百老汇大厦,励志社上海招待所设于大厦内,13至16楼配给当时常驻上海的外国新闻记者居住,这里又一度成为万国新闻记者俱乐部。 1949年国共两军打响在上海的最后一战,国民党7374部队借百老汇大厦地形优势,在大厦四周建碉堡,大厦也由此成为国民党军政在上海最后的指挥中心, 5月25日中午仓皇逃离。 国产电影《战上海》重现了这一场景:解放军战士冲上大楼,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掉了下来。 1951年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签署文件,将百老汇大厦正式改名为上海大厦。 PS:《汇丰银行》 头字母简称为HSBC,汇丰即汇款丰裕。不论中文英文都带有“上海”字样。如同名称中的提示,汇丰银行最初成立于1865年的香港和上海,主要发起人为大英铁行轮船公司在香港的代理人。 银行创立之初名字叫Hongkong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香港上海银行。曾国藩长子外交家曾纪泽题写,这两个汉字,至今可在汇丰发行的港币钞票上看到。 十九世纪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开业,办公地址为外滩南京路的中央饭店,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旧址底层。后以6万两银子,购下海关大楼南面西人俱乐部的房屋和大草坪,进行改建和装修后成为当时还算豪华的一座3层楼房。 三十年代此楼显得陈旧和落伍,又以每亩4000两银子的价格,买下其南面11号别发洋行、10号美丰洋行的房产。公和洋行设计英商德罗•可尔洋行承建,大楼采用新古典主义立面构图,正中穹顶基座为仿希腊神殿的三角形山花,六根贯通二至四层的爱奥尼亚式立柱,钢框架结构砖块填充,外贴花岗岩石材。主体高五层中央部分高七层,另有地下室一层半。汇丰银行大楼后为副楼,内有银行办公室、金库及仓库建筑特色逊于主楼。 远东最大的银行世界上第二大银行,仅次于英国的苏格兰银行大楼。造价为1000万两白银的庞大的建造费用,占当时外滩所有建筑造价总和的一半以上。大楼有稀世三宝铜狮、壁画和石柱: 汇丰银行门口两侧有一对铜狮,一只张口一只闭嘴,有银行吐纳资金之意。据说狮子铸成后铜模毁去,铜狮从此成为绝版珍品,现已被送进上海历史博物馆; 巨型马赛克壁画在八角亭,上部绘有世界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分别描绘了20世纪初上海、香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曼谷、加尔各答等8座城市的建筑风貌。圆顶壁画还有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之间还有星座图像。壁画旁有一圈文字四海之内皆兄弟,象征了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整个世界的和平繁荣; 大堂内有罕见的28根高13米的意大利天然大理石柱,其中4根是没有拼接的。 外滩占地最广门面最宽,体形最大的Beaux-arts建筑,被英国人自诩为•从苏伊士运河到远东白令海峡最讲究的建筑”。至今依然被公认为是外滩建筑群中最漂亮的建筑,中国近代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最高杰作。 五十年代汇丰成为四家在华“幸存”的外资银行之一,但业务大幅缩水,汇丰撤出上海,上海市政府进驻原汇丰大厦,将其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简称市府大楼,副楼改为上海市档案馆。千禧年之前市府搬出,浦发银行成了这座漂亮楼的新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