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毕业作品《中文房间》入选全英艺术联展(类似以前大陆的全国大学生联展)。 2019年7月在展商务设计中心Business Design Center展出。商业设计中心可展出面积15000平方米,是伦敦最受欢迎的会议和展览场所之一,每年举办超过300场活动和接待超过50万名游客。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中文房间创作的原始动机,源于看了太多西方博物馆的中国屋,西方人根深蒂固的有自己的分析模式和图形,对中国的了解就像人工智能不能理解诗歌的内容一样。 古代人把图形信息准确记录在体量轻,容易携带或者收藏长期保存的载体上,是人类告别结绳记事开始时的梦想。他们殚精竭虑绞尽脑汁使用甲骨、竹简、泥版书、莎草纸、锦帛、羊皮、棕榈叶等,到了学富五车这个成语出来后五辆车装的书被电脑替代了。 不会说汉语的人能分辨出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吗?还是靠电脑生成,这是我一直在考虑并且想通过《中文房间》试图表达的创意。 我的房间里面最重要的东西:《诗经》。 它不仅记载了民歌,还记载了功能音乐和赞美诗。在我最早保存下来的3D打印的苏格兰风笛,记录了Roei吟诵发现了《诗经》音乐的一面,作为对苏格兰相似音乐体系的比较。 手工缝制的羊皮纸书籍,表达了我对文化和技术交流的释疑。正如《羊皮纸》和《古腾堡圣经》代表了知识的严谨,以探讨图灵测试在当代人文世界中的表现形式。 古腾堡活版印刷方法展示了视觉输出,神秘字符被编码分类并入《诗经》原章次,对比的机器学习和模拟图书添加了一个不同的颜色:东方和西方。 这个项目是关于探索思维实验,中文的物理形态。机器学习系统利用最古老的中国诗集来产生一系列不可读的字符,包括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字符分类。连接《古腾堡印刷术》: 中国东汉时代宦官蔡伦以后人所称的“蔡侯纸”奏报朝廷,使信息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北宋时代的刻字工毕昇,在11世纪初发明了能重复不断地把图文印刷在纸上之后装订成书。活字印刷与此前的雕版印刷相比,前者只需要排列组合那些“活”的泥字或者木字,后者要求每次每种书都需要重新雕刻一套新的雕版。 毕昇的活字印刷被不断改进,但最终也没能普及。没能普及的原因很简单,印刷工人手工一张一张地印一张一张地揭,用机器代替人工就成为了必然。 最早推手是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 1439年古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用到的器材与技术包括:用铅、锡、锑与铋的合金浇铸的活字。与毕昇相比,古腾堡的活字印刷先进在哪里呢?近现代印刷术有四个主体部分:优质的活字及其定位法,适宜的油墨,先进的印刷机,上等的载体。 1450年,古腾堡开始用机器排印书籍。两年后出版了他印制的首批书《圣经》史称《古腾堡圣经》每页分两栏,每栏42行,全部用拉丁文虽然只印刷了300本。 PS:《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