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文后来受到通志馆纠错如下:
(一)上海之有租界,实始于道光二十五年,而道光二十三年,乃上海宣布开埠年份。
(二)英、美、法三国租界,曾于咸丰四年起,有一度形式上合并治理,至同治元年法租界成立公董局,正式退出。次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治理。光绪二十五年扩充地段,地方当局为免纠纷,名之为各国公共租界,即由原有工务局接收管理,连同原辟租界统名曰:“公共租界”。
(三)租界先后面积增大倍数,可以下述数字约计:英租界开辟次年,即道光二十六年划定界地面积八十亩,二十八年扩充至二八二〇亩,美租界于光绪十九年划定面积七八五六亩,是时英、美租界共面积一〇六七六亩。光绪二十五年又扩充二二八二七亩,共计三三五〇三亩。
(四)我国大上海自办市政,始于光绪二十一年之上海马路工程局,由上海道台黄祖络委任朱璜会同上海县黄承喧承办。光绪二十三年,南市第一条马路告竣以后,即改组成立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善后局。至于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之总工程局,即也相去十年……但并非上海之最早市政机关也。
(五)闸北方面,实始于光绪二十六年,由地方绅商祝兰舫,建议兴桥筑路,请准督核,设置闸北工程总局。后祝氏病故,由沈镛、钱康荣继办,建至光绪三十年,因商办不继,乃呈请由官方主办,于是江督乃委徐乃斌道台到沪主持,改组闸北工巡总局,自此闸北开办巡警。光绪三十二年又改称闸北巡警总局。光绪以后,南市已改称市政厅。而闸北则设闸北自治公所,未久,于民国元年三月,又改组成立闸北市政厅。闸北一隅,市政设施,颇多纠纷,“仍旧”之说,亦非史述。
这段历史一是上海市通志馆的认真,二是上海市商会、上海市地方协会的态度。碑中的文字是否有改动,光线太暗字太小,看不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