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时间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而是多种。 不论历史学家的学识专长是什么,他们的目的都是描绘时间。时间的形状是一个文化概念,在不同时刻及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各不相同。 西岸美术馆能看到如此众多的架上绘画,让我有些惊讶。 康定斯基的五线谱抽象图,以前只是听说过。今天亲眼目睹包豪斯教学手稿,反复试着去解读无比兴奋。 观察--蓬皮杜中心新媒体典藏展,以跨学科的讨论方式聚焦新媒体艺术发展。展览空间内展示来自蓬皮杜中心馆藏中的15位艺术家16件创作于1972年至2017年期间的精选作品,馆藏中包括了近3000件含影像、视觉装置、声音及涉及互动数码科技等新媒体作品。 时间的形态以20世纪和21世纪为主线,介绍蓬皮杜中心在艺术收藏方面的定位和历史,以及相关藏品同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的渊源。展览共分为十一个章节,检视跨度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艺术发展路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了解视觉艺术对于时间的认知和表现。 概念艺术与后概念艺术,同样表达出面对国际艺术市场持续扩张而产生的一种批判式反应。从20世纪初期到60年代,艺术创作格外活跃,割裂、变化和实验精神深刻地转变了艺术实践。 70年代初,西方盛行已久的乌托邦式理想开始广泛遭到质疑。它所暗示的线性时间的简单化图像,已不足以适应对当下之复杂性的考量。80年代,地缘政治的加速巨变及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引起了多重历史叙事的交锋。后现代性这一概念揭示了一种普遍性的历史幻觉的消失,激起史学史和哲学领域的诸多争论。文本、摄影、影像、物品及装置重新定义了艺术的形式,以及艺术回应社会现状的方式。 艺术家不再局限于运用特定的形式或技术来构想创作的状态。 19世纪末西方兴起了现代性这一概念。现代性源于拉丁文方式一词,就夏尔•波德莱尔而言,其意指短暂、瞬时、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而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和持久。 现代性的时间或直接或间接地呼应着工业时代的节奏。它追求探索前所未有的概念和经验,想象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其他关系,以此回应社会结构下的快速转换。它试图摆脱历史进程,开启并寓居于新空间,重新创建人类与世界的关系。 PS:《西岸美术馆》 西岸美术馆像杜伦的阿尔伯特美术馆。英国著名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设计,历时三年建造完成,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三个风车型旋转排布,中央的双层通高与门厅联系。外围则由半透明的、玉石般的玻璃包裹,下沉式水景庭院、临江景观露台拾阶而上或至下进入美术馆的不同区域。 展示空间除了三个主要负责呈献常设展与特展作品的展厅外,还包括一个特别项目空间“展厅0”,以及由多功能厅、盒子、智造展厅(其中包括工作室、游乐场、儿童工坊)组成的地下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