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消失的东西太多了。 但即便是今天,老年人们还是喜欢在阅报栏前,边晒太阳或乘风凉边谈论着国事家事天下事。 曾几何时每天的早晨和傍晚,日报和晚报第一时间张贴在阅报栏时,老城厢的人们会里三层外三层的争相阅读。 上海的第一个公共阅报栏来自于一条微不足道的南市区小马路,少年路。 它的路名源自于民国时代上海老城厢一个少年组织:少年宣讲团。 少年路,由西华弄至黄家阙路宽6米长度不足百米,历史却十分悠久。 1912年启明小学的学生发起组建少年宣讲团,以普及文化知识宣传改良风俗为宗旨,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宣讲,同时还有送医送药等慈善活动。 1922年汪龙超等集资在小西门中华路南侧修建的宣讲团总部,夏季设医送诊,冬季办通俗义务夜校每日接待不下百人。随后,宣讲团在老西门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公众阅报牌,用铁丝网做成框架,安放上海主要报纸,上有油毛毡遮掩,不少市民簇拥观看。市民只要门口签个名就能进去免费看报,后来成为了魔都第一个公共阅报栏。 1923年沪南工巡捐局为表彰少年宣讲团的功绩,把宣讲团所在的道路命名为“少年路”。 暌违百年,感慨发明印刷术的只会用毛笔将《四库全书》作为贡品收藏,而《大英百科》则利用印刷把知识传播给了世界。 昔日上海之根的南市区没有了,少年路也已改名为黄浦少年路了。 名词解释:沪南工巡捐局 沪南区: 位于今上海市区东南部,原上海县老城厢(今南市区人民路、中华路内侧)地区。 民国17年(1928年)设置,区境东、东南濒黄浦江,西南接漕泾区,西至法华区,北邻特别区(法租界)面积17.73平方公里。 汪征服时期称南市区。民国30年撤销民国32年恢复,改称第七区民国33年再次撤销,辖地划归市府直辖。 工巡局: 晚清管理街道工程与治安的机构。 光绪二十八年设内城工巡局,后设外城工巡局。 内城局下设东、中、西三分局。外城局下设东、西二分局。并有发审处、路工局、巡警学堂、习艺所、教养局等机构。 三十一年改为内、外城巡警总厅。 民国十三年恢复地方自治,沪南工巡捐局改组为上海市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