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没有上海路,也没有武汉路。 1862年《上海马路命名备忘录》制定了:南北走向的马路以各省的名称命名;东西走向的马路以各个城市名称命名。但老人们还是喜欢按北京路依次往南为大马路南京路、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四马路福州路、五马路广东路。 当年华界有自己的大马路:外马路,乔茗星ART华界大马路有讲到过。法国人喜欢另类,把旧法租界的金陵路也称为大马路,这就给了当年的出租车黄包车三条大马路,忽悠的机会。 汉口作为直辖市当时还未与武昌、汉阳合并为武汉,但它的商业发达程度仅次于上海。汉口路东起外滩的中山东一路。经四川中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山东中路、山西南路、湖北路、浙江中路、广西北路、云南中路,西讫西藏中路长1593米老上海俗称三马路和海关路。 昔日上海滩报业街的中心地带阅尽了道光至民国时期,花花世界及海关大楼的更交替换。海关大楼以前为江海关大厦,20年代落成。大楼最高处为钟楼座足十层楼高的庞然大钟,为当时亚洲第一大钟。魔都最早的报纸是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报社地址在海关路;沪上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也在这条马路上。 宣统二年起有报社在汉口路择址设馆,出版的有《天锋报》、《民立报》和《民强报》,后来又陆续有《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神州日报》、《晶报》、《回民日报》,《上海画报》等数十家报馆。 汉口路50号: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大楼建造于1908年,通和洋行设计。它的前身、户部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国家银行。 1912年中国银行在此开业。早年在汉口路3号改为汉口路50号,后又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使用解放后,部分房屋归市民政局所用,部分由红光中学使用。 红光中学: 校址同上。60年代为市房地产管理局技工学校,63年改名红光中学。 110号: 旧中南大楼由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租用。 151号: 第一商业银行所在地。 1909年浙江的官银号改组成浙江银行。总行设在杭州,次年在沪开设上海分行,辛亥革命后改称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48年后改名浙江第一商业银行。 193号: 江西路、河南路、福州路、汉口路围合地块内的一幢半围合型建筑为工部局大楼,人们习惯将它称为老市府大楼。 1914年建造落成于1922年。曾为工部局、国民党市政府等办公场所。上海解放,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在此举行,同年10月在此升起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红旗。 1956年后,市政府部分委办局仍留在此处办公。 309号: 旧申报馆。5层钢混结构,属早期近代建筑。墙的外立面檐口下部和壁柱都有花纹,具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二楼挑出阳台栏杆美观。《申报》、《新闻报》和《时报》是上海最重要三份报纸。 《申报》发行78年,被人们视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百科全书。60年代《解放日报》和《新闻报》合并,解放日报社大楼又扩展到了汉口路274号。 422号: 证券交易所。陆谦受设计,大楼呈工字形布局。钢混结构前后5层,中间8层。四到八层有60多间客户房间,是当年远东最大的交易所。 740号: 扬子精品酒店原名扬子饭店。建造于1934年,李蟠设计。潘荣记营造厂建造以ArtDeco装饰艺术风格,赢得了远东第三大饭店的美誉。 阮玲玉、蝴蝶等演艺界名星在扬子舞厅留下过倩倩身影。银嗓子姚莉是扬子舞厅的驻唱歌星,《玫瑰玫瑰我爱你》为十里洋场夜夜笙歌,抒情浪漫充满诗意。 汉口路、西藏中路口慕尔堂坐东朝西,哥特建筑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周围有挑台共设1000个座位,其中正厅560人楼座380人,唱诗班处60人。 1936年塔楼顶部安装了一个5米高的霓虹灯十字架,底座装了马达,夜晚,十字架向四个方向缓缓转动,与星光交相辉映。 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改名沐恩堂,意为沐浴在主的光芒中。 汉口路作为中国制钟业的发端,美华利在二十世纪初,代表着中国制表业的最高水准。亨达利钟表店原为亨达利洋行,孙梅堂从洋人手里并购亨达利后,使之成为中国钟表行业的一颗明珠。 一条汉口路,分布着西式建筑或烟纸店林林总总。走过每栋建筑走进每一条小弄堂,它每一块砖瓦、每一寸篱笆和墙壁都散发着岁月幽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