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嘉靖三十二年筑城墙,万历年建造的大境阁为沪城八景之一。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城厢人民路大境路口,有段长近50米的古城墙和建在古城墙上的大境阁。 1553年筑了一座周长9华里高2.4丈的城墙,城上筑有雉堞3600余个敌楼2座,沿城墙外面筑有阔6丈、深1.7丈、周长1500余丈的城壕。明嘉靖三十六年又增筑敌楼3座、箭台20座。 万历年间4座箭台上建造了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 大境阁建在大境箭台上,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抱厦式三层楼阁。供关帝像(原称关帝殿),清嘉庆二十年改建成三层高阁,即今日之阁。总督登阁观光后题“旷观”匾额悬于“熙春台”上。道光十六年两江总督题“大千胜境”四字刻于东首石坊上。 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景点,大境阁为文人墨客云集之处。晚清至民初,三层楼曾是著名画家吴逃禅、华墨龙、任伯年、朱屺瞻等作画、会友之所。 1917年,著名昆曲教师陈风鸣、丁兰生,票友郁炳生等在此二楼成立“平声曲社”,昆曲家莫舒斋也在这里开办昆曲学习班培养昆曲新秀。 1952年,由应云卫执导,史湘云主演的昆剧《桃花扇》,就是在此阁组团后公演的。 清代后期,上海经济迅速发展,上海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古城楼已成了阻碍城内外交通、影响经济发展的障碍,遂于1912年7月先拆南半城,1913年拆北半城,将拆城的泥土填没城壕,历时2年竣工。 由于当年拆城指挥部——城壕路工事务所设在大境阁,又有人请求保留大境阁,后以九亩地的泥土充填大境阁下这段城壕的泥土,才使这段城墙和大境阁得以保留下来。 1992年南市区人民政府经三年的努力,动迁居民31单位9个,耗资900万元,将这段古城墙和大境阁按原样修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