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黄炎培与蔡元培、史量才、穆藕初等123名著名人士联名发起筹建上海图书馆公启。 上海图书馆的前身鸿英图书馆由黄炎培、史量才等人于民国13年创办。最早叫甲子社,位置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民国18年迁至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筹办人文图书馆。 1931年迁此地(淮海中路1413号),两年后叶鸿英捐资40万元法币建新馆,名鸿英图书馆。民国27年试行开放,藏书8.5万册,日报、杂志、要目索引卡片10万多片.图表700余幅。 当年收有清末以来的49种报纸编成的史料100余万件,收藏特色以社会科学为范围社会科学之历史为核心,并尽量搜集关于近代史及其史料。 民国31年正式对外开放,三层西式建筑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平面略呈现L型,立面红砖清水墙,部分窗上带券心石的平拱窗楣,东立面有凸窗上为露台布局自由,形式趋向简洁。 1935年成立图书馆董事会,管理约25万元资金余款。黄炎培任主管董事,杜月笙、叶鸿英等15人组成为董事。资金储存在四行储蓄会,名为鸿英图书馆基金。 1955年鸿英图书馆与新闻图书馆合并为上海市报刊图书馆。 2005年徐汇区文化局接管改造后名为徐汇艺术馆。 徐汇区还有土山湾博物馆: 蒲汇塘路55号。土山湾,位于徐家汇南端,因疏浚肇家浜河道,堆土成“山”而得名。 1864至1960年,上海耶稣会在此建立土山湾孤儿院,博物馆由土山湾旧址三层红楼底层和幕墙玻璃两部分组成,分牌楼厅、徐家汇厅、土山湾厅和传承影响四大主题展厅。有参加过世博会的土山湾牌楼、木塔、雕塑大师张充仁、海派黄杨木雕等弥足等文化瑰宝,展示了土山湾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 历时百年。土山湾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造就了一代代艺术名家。土山湾是近代上海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渊源,创造了中国工艺史上诸多第一;土山湾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导,开近代上海乃至中国风气之先。 土山湾亦有可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马相伯故居也在此地。 史料记载:马相伯1917年至1937年间,在上海的寓所就在今天蒲汇塘路55号,董恒甫职校老教学楼3楼。